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家上学悄然兴起 教育人士称不能盲目效仿

2013年09月05日 10:07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集体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家上学”也不能忽略孩子的社会性问题。图为育明高中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记者王华 摄

  昨日,一则“15岁男孩在家上学,拿到浙大法律自考文凭”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近年来,“在家上学”的成功案例不时见诸报端,“在家上学”在不少城市悄然兴起。据介绍,我市也有一些父母选择脱离学校教育,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学习,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功课;有的孩子自学为主,对于较复杂的理科知识家长会聘请专业教师对孩子进行辅导。

  因为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少家长对此非常神往。但是,有关教育人士提醒,媒体上“在家上学”的成功案例虽多,但现实中不成功的案例也不少。而且,“在家上学”要求父母有很强的教育能力、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做好长期规划等,这些都很难复制,成本也很高。

  约2000人“在家上学”

  我国在家学习的孩子有多少?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估算,目前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孩子,约为2000人,而活跃在国内“在家上学联盟”等网站的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孩子的身体或心理原因不适合去学校就读,而大多数是性格开朗的普通青少年。这些家长之所以要作出这种选择,是因为想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心理抗衡,他们渴望更个性化的教育。

  9月本是学校开学的日子,但是这些孩子依旧在家里,一位“在家上学”的14岁男孩告诉记者,“我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上学”。这些孩子学习的知识与学校相近,但又不同,他们自主安排的时间更多,其中大部分人不打算参加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很多都做好了出国读大学的打算。

  其实,这种“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来源于欧美,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版的“私塾”,让孩子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经典教材。

  家庭教育不等于“在家上学”

  对于“在家上学”的悄然兴起,很多校长和教师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好是坏,具体要看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家长的教育能力。但是,对于“在家上学”有些家长存在误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上学”,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做的,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更重视孩子一些生活行为方式和性格的培养,教会孩子最基本的善良、真诚、有正义感等,这些都不是在“上学”。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家上学”,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也不能离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会影响人的一生。

  而“在家上学”需要家长给孩子作出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学业计划等。

  最大问题是孩子的社会性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的社会性问题。教育人士认为,这些孩子少了和伙伴们一起玩的机会,别人都在学校,就他一个人在家里,孩子没有集体感,也很难融入别人的集体,没有归属感。

  虽然“在家上学”的有些家长表示孩子并不缺少朋友,他们也很重视孩子的性格塑造,但是,这些还是取代不了集体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教育,比起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还是缺乏和同龄人的交流沟通。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在集体里才会很好地培养,因此,那些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一定要多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人交往,学习如何融入社会。

  这条路很艰辛,不能盲目效仿

  近几年,“在家上学”成功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让一些家长跃跃欲试,“这种案例能复制吗?什么样的孩子和家庭适合在家上学?”

  在对家长的随机采访中,有的家长觉得值得一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必须“有钱、有闲、有高学历”才可行;更多的家长持怀疑的态度,还是比较相信学校的教育。

  教育人士称,“在家上学”的确能给家长和教师一些启示,但是不具备模仿性。首先,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大多要有一名家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其次,除了经济要有保障外,“在家上学”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毕竟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单纯的爱和高学历不能替代科学的方法。

  而且,据介绍,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该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此,“在家上学”在我国是一种不被允许的行为,目前还属于“灰色地带”。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