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篇课文调整 江西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

2013年09月05日 11:18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开学,拿到今年的新教材后,江西教育学院附中初中语文教学组组长熊老师发现,初一语文课本内容有了很大调整。尽管仍是6个单元,30篇课文,但原有的9篇课文从目录中消失,这包括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以及《短文两篇》。

  取而代之的,是新增的9篇课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纪昀的《河中石兽》,以及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总体来说,这些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更加贴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熊老师说。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能力

  “这次语文教材的大范围调整,主要是依据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叶老师道出了改版背后的原因。

  据介绍,在此次改版前,初一语文教材一直都是依据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十多年来,尽管有些微调,但总体结构和内容都没有大的变化。如今,为了适应新的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推出了新教材。在我省,基本所有中学都是使用这套新教材。

  新的标准究竟有哪些要求?叶老师表示,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结合,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最大的变化。以往的课本对人文的成分过于强调,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在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这次改版就是要实现综合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拾经典增加阅读趣味

  仔细观察,很多80后也许会发现魏巍的《我的老师》,在自己上学时就学过了,为什么会成为“新增文章”?原来,早在2006年,这篇文章就退出了教材。“这次改版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量经典文章都被选入了教材。”熊老师举例道,除了魏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纪昀的《河中石兽》等都是经典之作,它们既有教育意义,读起来又很有趣,“很符合学生的口味。”

  提到趣味性,熊老师还说,相对于老课文,新课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解难度,更适合初一年龄段的孩子。“鲁迅的《风筝》对于不少人来说,读起来都有点吃力。还有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学起来也比较难。删掉这些文章就是为了让学生读起来更容易。”

  此外,新旧课文其实有着内在的关联。南昌二中的李老师认为,“仔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删掉的《风筝》是亲情主题的,新增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是这个主题。还有《我的信念》,替换成了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都是讲名人故事,给人启迪。”

  写作要求更加明确

  此外,记者了解到,新的教材在整体编排上还有一个明显变化,以往的写作都是融合在课文后的“综合性学习”中,现在则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从第一到第六单元分别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等。对此,省教育厅教研室叶老师表示,相对于以前,新教材的写作要求更加明确了。结合单元主题与写作主题不难发现,后者都是充分依托前者的内容,前者就是后者的范文,学生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从学习模仿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见习记者陈璋)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