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学伊始 处理好每个第一次

2013年09月05日 15: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行之

  由幼儿园到小学,这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拐点之一。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生活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心里当然也不免会感到困惑、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适应。因为学校生活和幼儿园截然不同,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中心,学校则以学习为中心,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套不同的模式。

  置身于新的教育环境,尝试着新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孩子将面临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被老师批评,第一次和同学发生矛盾,第一次考试……每一个“第一次”对孩子的心理来说都是一道坎儿。处理好“第一次”,对于顺利度过“磨合期”,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将会带来负面的消极的后果。作为家长,应当把每个“第一次”都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及时疏解,正向引导,将孩子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的儿子是去年上的小学。每天我都能看到他在一步步成长。见证着他的成长轨迹,我们颇感欣慰。在刚入学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也经历了好些“第一次”,在这里我把应对这些“第一次”的做法粗略总结一下,和大家分享。

  一、第一次自己上学

  儿子只开学第一天接送了一天,第二天起就自己去上学,放学自己回家,不再接送。幼儿园大班时我们就锻炼他自己上幼儿园,给他买了一面小红旗,打着过马路。小学比幼儿园还要近,又没有大马路,所以更不成问题。他自己也感觉特自豪,说:“我自己上学是不是很牛?”

  万一有时我们回家晚了,他进不了家怎么办?我们特地和他一起研究了好几套应急预案,教他碰到类似情况如何处理,他自己也想出了不少办法,而且经过验证,果真没有问题。

  上学两个月后,他第一次独自乘坐公交车了。周五下午没课,他自己坐公交车去了妈妈的办公室,这时他才6岁4个月。父子俩人一个敢想一个敢干,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有位朋友说:像你这样的家长真不多,不是不相信孩子,是不相信孩子所处的环境。我说:我理解,我们也不建议家长们效仿我们的做法,但是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应急应变技能却是孩子自身应当具备的本领、素质。记得一本书中曾说:假如防止一切危险,会使孩子变成懦夫。

  二、第一次被老师批评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说:爸爸,有件事不太妙,你得有思想准备。原来,那天课间操站队他表现不太好,被老师批评了,还让家长在作业记录本上签字反馈。我看出他心里很紧张,因为不但挨了老师批评,还要告家长,后果可能很严重。

  我了解了具体情形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在作业记录本上向老师认真地做了反馈。同时我也让孩子明白,在学校如果做了错事违反了纪律,必然要受到批评的,这没有什么丢人的,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要正确对待批评,不要有心理阴影。人就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进步的。

  关键是要掌握批评的“度”。首先我觉得,孩子已经回家如实承认了错误,虽然害怕但没有隐瞒,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应当“坦白从宽”。否则一旦处理过火,“量刑标准”过重,以后他就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说谎,这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其次,此系初犯,上学后第一次犯错误挨批评,家长应当以宽容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让他从此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错误,如何正确对待老师批评,这才是最重要的。

  过了些日子,班主任老师在作业记录本上留下这样一句话:“孩子最近各方面进步很大,是个自律的好孩子!”

  三、第一次没完成作业

  在幼儿园最后一个学期,儿子写作业就养成了习惯,几乎不用督促。但上学后他却掉了一次链子。去年国庆节期间,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因为我们带孩子提前请假回老家了,加上回来得又晚,就没来得及做。那天放学后儿子一进门就冲我发火,说是没做假期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十分委屈。我们赶紧给老师打电话做了解释,并答应补上,然后又向儿子道歉,这不能怪他。

  我和儿子一起动手补作业,上网查资料,设计配图图案,组织文字,一边做一边给儿子讲作业的目的和意义。儿子也做得特别认真,因为他明白了作业的重要性。经过这件事,让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业是学生分内之事,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完成。作业不仅是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拓展和运用(体验性作业)的手段,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儿童的责任感就是在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

  我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每日自查:今天的任务都完成了吗?

  四、第一次和同学发生矛盾

  儿子属于活泼好动、能量过剩型,“非典型性”强势B型血性格。有一次课间他和几个女生打闹,结果遭到“围攻”,他居然被打哭了。中午放学回家,他气急败坏地对我嚷:“你必须给老师打电话告状,让老师给这些女生家长打电话!”我详细询问了当时的情形,一笑置之。结果他不依不饶,情绪快失控了,硬说这是打架斗殴欺负人。看样子,我得使用些心理学的手段了。

  我首先接纳了他的情绪,对他表示了同情和抚慰,使他情绪平静下来。我又指出了几个女生的行为不当之处,让他觉得我对他有同情心。然后我给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并不属于打架斗殴,重新定性,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他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责任。

  等他开始接受我的道理时,我对他讲,如果要向老师告状,可能会导致如下后果:(1)以后不会有人愿意和你玩,你将失去友谊;(2)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老师也不喜欢这样的学生;(3)如果让家长出面处理你的社交问题,等于告诉大家你很无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比你让女生打哭了还丢人(这一点他很在乎,点到了他的死穴)。如果非要告老师,你自己去告,你看着办吧。

  他沉思不语,继而若无其事,雨过天晴了。等到晚上我再跟他谈起此事,他说,下午有两个女生已经向他道了歉,他也原谅了她们,又一起玩了。

  五、第一次考试

  待到学完拼音时,老师说要抽时间测验一下。考试,这可是他们学生生涯中的第一次经历,不是个小事呢。听到这个消息,儿子既兴奋又紧张,天天念叨着。我们知道儿子好胜心强,自尊心也强,若是考不好,对他将会是一个打击。所以,考试对于儿子来说不止是知识的考查,对他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考验。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迈过这道坎儿,我们时常向他灌输这样的理念:考试和做作业一样,是学习中的一项常规活动;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学会,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学习成绩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学习的目的绝不单纯是为了考试,如果你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第一而学习,那就走入了偏锋。还有,考试和下棋一样,对弈的时候只管用心去下,不要把输赢结果放在心上。只要平时好好学习,考试就没什么可怕的。

  以后儿子就不再提考试的事了。一天他告诉我们,语文今天测验过了。我问怎么样,他说老师把卷子收上去了,还没批改,自己觉得应当没什么问题。我就没再说什么。等到卷子发下来,错了两个小地方,没能得到“优士”。但我还是高兴的鼓励说:不错,得了个“优”,加油!

  紧接着数学又进行了小测验。数学是他的强项,但因为书写速度慢,没能在规定时间做完,他颇为沮丧。我劝解说:你看,虽然你写字慢,可你写得很认真很工整,没有为了抢时间就潦草马虎;而且前面做过的题目全对了,说明你很细心,没犯“粗心超人”的毛病,这就非常难得了。今后只要你多练习写字,提高书写速度就没有问题了。儿子听后二话没说,拿出习字字帖就到书桌前练字去了。

  等到期中考试的时候,儿子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考试了。教育孩子是个慢活儿,我觉得关心孩子的平时学习,要比关心他的考试成绩重要得多。

  六、第一次和老师打交道独立办事

  儿子的个头是班级里面最高的,乘公交车早就应该买票了。上学后学校迟迟没办学生乘车卡,让他问老师,老师说再等等吧。一个星期三下午,正好没事,我就想带孩子自己去办乘车卡。能有自己的乘车卡,是儿子盼望已久的事。我就跟他商量,让他午饭后自己去学校,找教务处的老师开学籍证明。他有些犯怵,犹豫不决。我就使了个“激将法”,果然将他的勇气激发出来了。

  儿子去了学校,碰到一位老师,就向他打听教务处在几楼。后来又在楼梯上遇见校长,他便问校长教务处是哪个办公室?校长指给了他。他径直进了教务处,找到负责老师,向她说明情况。老师便给他开了学籍证明。

  他把学籍证明拿回家,又把详细过程讲了一遍,我很高兴。去了公交公司,结果人家说个人不办,只能学校集体办,儿子有些悻悻然。过了几天他告诉我,他又去教务处找那位老师,把公交公司的答复告诉了她,然后打听学校什么时候办卡。老师说集体办的时候班级就通知了,他这才了了心事。我说:你耐心等待就行,别老是去麻烦老师。他说:我能独立做事你还不高兴?

  是啊,正如我在博客上写的:如果要问我,儿童身上最可贵的精神素质是什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信,独立,乐观向上。

  我知道,儿子并不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我们自身的教育素养也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理想的教育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的合拍。处理好每个“第一次”,孩子就会成长一大步。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