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超三成人毕业后没看望过老师 成就影响探望心理

2013年09月10日 11:11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学生的话

  超三成人毕业后没看望过老师

  本次回收的288份有效问卷中,15岁以下受访者为49人(占17%),15-25岁者60人(占20.8%),26-35岁者48人(占16.7%),36-45岁者41人(占14.2%),46-55岁者51人(占17.7%),55岁以上者39人(占13.5%)。

  “毕业后你回去看望过老师吗?”对于这个问题,67%的受访者选择了“看过”,另有33%的受访者表示“没看过”。

  崔小姐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她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男神”或者“女神”级别的老师,他们也曾给过自己很多帮助,因而和很多老师毕业后都一直有联系。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应该都有过给自己印象深刻或是对自己影响比较深的老师,所以毕业后看望老师,这是非常理所应当的。”崔小姐说。

  频率

  “多年一次”占比最多 年纪越小频率越高

  至于毕业后亲自去看望老师的频率,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年一次”,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一年多次”,而近四成受访者为“多年一次”,占比最多。另有25%的受访者则表示,“其实总共仅去看过一次,以后很难说”。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的一位杨姓老师表示,就拿自己来说,毕业开始工作后极少有时间去看望自己的老师,“有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杨老师说,自己其实就属于“总共去看过一次,以后很难说”的类型。

  “当了老师以后也很理解学生,只要他们工作好、生活好,来不来看望老师都无所谓。”杨老师说,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压力也很大,自己很理解学生们,“不过逢年过节接到他们的祝福和问候还是挺开心的。”

  有意思的是,在49名1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四成人选择看望老师的频率为“一年一次”,并有33%的人选择了“一年多次”。而在60名15-25岁的受访者中,也有35%人表示,看望老师的频率为“一年一次”。

  据分析,25岁以下的受访者大多还在学校上学,或者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和年长者相比,他们看望老师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一年联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一位岳姓老师告诉记者。

  而在26-55岁的受访者中,一年多次看望老师的人极为稀少,这或许与这个阶段的人多为各种家事、工作事务缠身有关。到55岁以上,选择“一年多次”探望老师的受访者又猛地增至两成多。

  对象

  中学老师影响“三观”最常被惦记

  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学生青睐,毕业后回去探望老师最能证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对于“你最常去看望的是学生时代哪个阶段的老师?”这一问题,15岁以上的受访者大多选择了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

  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梁永红对这一现象分析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普遍不成熟,对老师大多是情感上的依赖,体现为师生情。而到了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们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增强,因而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再者,中学阶段,中考、高考前老师和学生都会比较辛苦,“同甘共苦”之后,感情也会更深。

  时机

  15岁以下常选择教师节看望老师

  调查中,20%的受访者表示通常会在教师节看望老师,22%的受访者通常会在“过年过节”时看望老师,而有58%的受访者选择“不定时”。

  来自昆明某烟草企业的管理者马先生也选择了“不定时”看望老师。他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平日老师忙着上课,而到了寒暑假期间,老师可以休息的时候,自己又不一定有空,所以只好根据情况而定。

  而在1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选择教师节去看望老师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60%。来自经开区某小学的女教师尹某告诉记者,教师节前自己已收到不少贺卡、饰品。她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也是小学、初中阶段送给老师的祝福比较多,后来随着年龄慢慢增长,慢慢不再刻意追寻这个节日的意义,“有的时候,教师节一不小心就忘了”。

  原因

  除时间距离外 成就大小影响探望心理

  对于没去看望或者没有常去看望老师的原因,有29%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没时间”,占比最多。21%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距离太远”,另有21%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怕见面没话说尴尬”。此外,有3%的受访者“完全不想去”。

  采访中,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何同学总结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望老师其实和前段时间的热点话题“常回家看看”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不是不想,而是有时候真的没办法。”

  同样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小刘选择“想去,但是怕见面没话说尴尬”,他表示,老师的确能带给一个人很多的成长,但是大多数老师通常不会顾及所有学生,因而像自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和老师们自然是“相见不如怀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39名55岁以上的受访者而言,48%的人因为距离太远而没办法去看望老师或者不能常去看望。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很多人已经退休,有大量空闲时间,但阻隔他们的是空间上的距离。

  65岁的邓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她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教过自己的老师已不在人世,而她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点又都换过多次,现在即便想看望曾经的老师们,也不那么容易了。“子女们大多没有太多时间陪着老人,对年迈的老人来说,独自长途跋涉并不轻松。”邓奶奶深有感触地说。

  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否会去看望老师,除了受时间和距离的约束,还与自己读书时和老师的关系、自身目前取得的成就有关系。

  刚刚大学毕业的苏东表示,刚读大学的前三年,每逢教师节或者其他节日,都会去看望高中时的老师,但是时间一长就慢慢淡忘了,他说:“可能是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太大,于是把看望老师这些事情都忘了。”

  37岁的龙女士表示,自己毕业十几年了,从来没去看望过老师。她说,自己上学时属于中等成绩学生,老师很少过问,所以她毕业后对老师只有一种敬佩之情,没有还想回去看望的想法。而目前已是一家保险公司经理的胡先生称,念书时老师特别照顾自己,自己也实现了梦想,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常看看老师是应该的。

  “目前而言,我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以前的同学也曾邀我去看过老师,但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因为去看望老师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虽然老师和同学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觉没意思。”在昆明一家银行当会计的吴先生说。

  教师的话

  李月(教龄35年,教过小学、初中):探望让人欣慰更珍惜平凡中的感动

  李月老师从1978年开始从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小学、初中她都教过。“教过多少学生,这个可就记不得了,几百人应该是有的吧。现在在街上走,偶尔还能遇见几个以前教过的学生主动来打招呼。”

  李月老师说,这么多年来,还会有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望她,前几年,她教过的初中生们聚会还邀请她出席。被教过的学生不时挂念,这一点让她很欣慰。

  “有的学生会特意过来看望一下,不一定是教师节,有时候一些曾经的学生路过我上班的地方啊、家里啊,也会顺便来看一下。”李老师回忆说,有一次自己没带伞在街上躲雨,一辆车停在了她前面,车上的人说自己是她以前的学生,可是她却记不起名字了。那位学生很热情地把她送回去,还一个劲地说很怀念当她学生的时光。

  作为老师,李月觉得自己教书时对待学生很严厉,很多学生很怕她,但学生们毕业后和她重逢的时候,他们还是觉得老师好。

  回来看望李月的学生中,有现在事业很成功的,也有境遇一般的。李月老师认为,学生们能回来看望是好的,不来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学生有这个心,但是也会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来探望。

  怀念起自己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李月老师说印象最深的是在乡村教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做饭,学生们会隔三岔五从家里送点蔬菜、水果来。那时候的学生很淳朴,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学生跟老师的那份纯纯的情谊,让李月老师很感动。“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实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淳朴了。”

  杨老师(教龄十多年,教初中英语):已毕业学生捧花烈日下蹲守校门口

  英语老师杨老师在一所有名的初中学校任教,已有十多年教龄,也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了。她表示,几乎每年教师节都会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自己,也有部分已毕业的学生选择其他节日来问候。

  有一次,一个早已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杨老师,但由于不知道她家地址,也没有事先联系,那学生只能在学校门口等待杨老师放学,抱着鲜花站在烈日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等杨老师放学出来时,那学生的脸已晒得通红,额头上满是汗珠,杨老师心疼之余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学生毕业后亲自回去看望,她说自己很高兴、欣慰、自豪。

  据杨老师介绍,自己上课很严厉,课下和学生的相处却更像朋友。过了十几个教师节,她都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老师,有的学生毕业后相隔太远,不能亲自回校看望她,都依然坚持打电话、寄贺卡、请同学捎小礼物。

  李兰(乡镇小学数学老师,30年教龄):老教师无人探望自认资质平凡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相比城镇、农村,城市里的老师被已毕业学生探望的平均频率要高。在城镇、农村地区,不少从教多年的老师从没有学生回去看望过。

  “教书有30年了吧,但是教出去的学生一个都没来看过。”在一所乡镇小学当数学老师的李兰说,自己教的学生也有不少考上大学的,都没有特意回来看望过她,身边的老师们似乎也没有学生回来看望过。

  李老师对此表示已经习惯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学老师,谁能想得起特意回来看望一下呢?有些毕业后的学生回学校来办事,顺便来看望一下就很好了。”

  没有被学生看望过,李兰老师认为这跟自己教学的风格有很大关系,她认为自己是很平凡的老师,没有很出彩,估计记得她的学生也不多。“就算是担任主科老师,但也没在学生的发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导作用,被遗忘也是正常的。”她说。

  石鹏飞(大学教授,数十年教龄):探望的不算多但彼此情谊很深厚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去看望的老师多固定为一位教师,很少有人会保持看望多位老师的习惯。很多受访者都表示,通常都只会看望对自己人生路影响较大或者印象较为深刻的老师。

  作为个性鲜明、知识渊博的大学老师,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总是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也经常回来探望他。他问过很多学生为什么每次回来只探望他一个人,学生们基本都回答因为他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人生的成长路上,他无形中也影响了很多学生,是位值得人尊重的好老师。

  “以前过教师节的时候,我的学生们会给我送亲自写的贺卡。上世纪90年代,丽江、德钦的学生们还给我发电报祝我教师节快乐呢,说明我在他们心中还是很值得尊重的。”石鹏飞说,教出去的学生很多,回来探望的不算多,但是彼此间情谊都很深厚。

  声音

  “几乎每一年联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一位岳姓老师

  “去看望老师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虽然老师和同学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觉没意思。”——在银行当会计的吴先生

  像自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和老师们自然是“相见不如怀念”。——在校学生小刘

  “就算是担任主科老师,但也没在学生的发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导作用,被遗忘也是正常的。”——小学老师李兰

  学生们能回来看望是好的,不来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学生有这个心,但是也会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来探望。——老师李月

  观点

  老师能量各异 “探照灯”式最可敬

  虽然同为教师,但有的老师很受学生尊重,即便是毕业后,而有的老师却和毕业后的学生成为陌路。究其原因,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认为,这和教师的角色分类有关,分为三种:“探照灯”、“手电筒”和“萤火虫”。

  石鹏飞说,“探照灯”式的老师是为学生成长路照亮人生方向,给予很好的引导,对学生人生航向上具有前瞻性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手电筒”老师让你在夜里走路不至于掉进去,让你安全过关拿到学位。而“萤火虫”类型的老师只是在学生成长中一闪而过,什么都没有留下。

  石鹏飞认为,人生的成长路上,老师的能量都不相同,在学生心里都是有衡量标准的。真正的老师是对人生有启迪的那种,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大众情人”,学生毕业后对这样的老师是最难忘的,也是最尊重的。“相对的,有些老师并不这么神圣,学生也会掂量掂量。”

  对于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石鹏飞认为他们也需要检讨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那种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今天,又一个教师节。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青涩的学生时代,也总能遇到难以忘怀的老师。毕业过后,你是否还会牵挂这些为自己的人生路做垫脚石的老师们?是否回去看望过他(们)?本报近日就这一话题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88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受访者毕业后还去看望过老师,但频率并不高,两成多受访者目前能做到一年一次,近四成人为“多年一次”。没时间成为阻碍去看望老师的最主要因素,也有人认为,毕业后取得的成就大小也是因素之一。

  (云南信息报 统筹:李美娇 姜志 记者 李美娇 成长群 实习生 金烨 罗素愫 刘德国 王柔 周晓蓉 制图:张磊)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