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校校长27年来和残障孩子们同吃同住

2013年09月17日 09:1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葛校长在向孩子讲解如何护理花草。 张可 摄

  在江苏各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苦,把所有的心血都付出在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这群人将自己的脚印落在邻里乡间,只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今天,扬子晚报向您推出“最美基层干部”系列报道。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残疾的孩子能够有获得自立的本领,获得全新的人生。”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说。为了这群孩子,他放弃乡镇公办小学副校长一职,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一待就是27年,从激情青年熬成白鬓老人。曾经,他是18个聋哑孩子的“父亲”;如今,他的学校已招了168个残障孩子。

  不愿做普校副校长

  他做了18名聋哑孩子“爹”

  1986年,听闻南京要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在溧水县富塘小学任教的葛华钦有意加入。当时,学校有意提拔他担任副校长,他婉拒了。“每个聋哑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如果家里的聋哑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这个家就真的没希望了。”葛华钦说,聋哑孩子虽然生理残疾,但他们的教育不能残疾。

  当时没有校舍,他有三间平房;没有教材,他和同事跑到上海买聋哑教材,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们蹬着自行车跑遍溧水县16个乡镇,共招到18名聋哑学生。10月中旬,南京溧水聋哑学校开学了,18个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当时葛华钦32岁,加上他,学校共三名教师。

  今年葛华钦59岁了,在他所领导的团队的努力下,溧水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办学校延伸到办实验基地,在全国首次开创了“教育-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办学模式。2001年,他向当地政府申请划拨溧水县石港村附近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把特殊教育学制由9年延长至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岗位。至此,残疾孩子们有了自立自强的基地。

  在他心中 特校孩子比他儿子还重要

  葛华钦的慈爱,是倾注在特校每个孩子的身上的。据特校老师说,有一年,一名智障孩子偷偷溜走,不巧的是,同时葛校长得知自己儿子出了车祸,但他仍选择先寻找走失的学生,一直忙到半夜,再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

  特校曾经的学生陈巧生告诉记者,有一年过年时,他骑车回学校基地。在经过洪蓝集镇时,由于天黑路滑,一不小心摔了一大跤。当时疼得站不起来了。“路上也没有什么行人,没有人能够帮助我。我只好掏出手机,给葛校长发信息说:葛校长,我在洪蓝路边出车祸摔倒了。”过了不大一会儿,陈巧生老远就看见一个人在边骑车边找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葛校长。葛校长见他站不起来,马上蹲下来背。一路小跑把陈巧生背到了医院。等到包扎完了,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多了。葛校长又找车把我送回了家,他自己这才骑车回去。

  在特教学校 孩子可以凭本事拿到高薪

  如今基地的总面积已扩建至800多亩,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4个区(水产养殖、苗木繁殖、果鸡放养、无公害蔬菜)、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及苗木基地,还建有2千多平米的玻璃温室。其中“牡丹园”的占地面积百余亩,共有来自4个国家、500多个品种、20多万株牡丹在这里落户,已成为全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种植区。实施“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这是葛华钦的第二次创业,说到意义,葛华钦说,学文化重要,就业更重要,因为残疾人也要有尊严地生活。

  由于溧水城市建设规划,溧水特教教学区和基地搬迁在即。在246省道经过的溧水县城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叫“小王山”的地方,这是一个即将开垦的新天地,将成为溧水特教的新家园。葛校长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水平,把新基地打造成现代农业技术、高科技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生产基地。

  对此,葛校长有清晰的思路:“基地扩建后总面积将有1500亩,可同时容纳500名残疾人培训就业。”这里的教育、培训和就业要让每个人对未来有希望,各类学生有不同的出路。他说,学校将保障所有残疾孩子有学上,学到知识、学到本领;鼓励家庭条件好、具有潜力的学生升入高校继续深造;鼓励毕业生社会就业,主动融入社会;鼓励毕业生与父母一同创业;把暂无就业方向或创业能力的毕业生留在基地边就业边学技能,为创业做好准备;鼓励毕业生走上社会自主创业。

  “我有底气说,在我们特校里工作的残疾孩子,凭自己的平时业绩,可以拿到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的薪水。”葛华钦说。(实习生 田宇宙 孔慧敏   记者 张可 文/摄)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