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生村官要减少“结构性错配”

2013年09月18日 11:15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从前以为当村官是在金黄的稻田里,我向农民兄弟讲解和示范大学学到的农技知识。天色已晚时,我们一起有说有笑,扛着锄头,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现在,我的村官工作其实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在采访了多名大学生村官后,记者发现,他们不少人都顶着“村官”之名,被乡镇甚至区县长期“借用”。(9月17日《人民日报》)

  既然名为“村官”,就应该在村里工作,干村里的事情,与村民打交道。现在,许多大学生村官被“借用”,实际上成了“镇官”甚至区县机关工作人员,无疑是名不正言不顺,也与国家选拔大学生村官的初衷相违背。对当下大学生村官的这一窘境,其实中央组织部早有规定,一些地方也推出了“例行体检”等手段,但回村对“村官们”而言并不那么简单,为什么?

  因为,大学生村官被大量“借用”,不能在村里发挥才干、贡献力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才资源的结构性错配。首先,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在村里大显身手的条件。正如一位做过多年村官的年轻人对记者所说:“你有充足的资金吗?你有技术吗?你很有魄力魅力吗?如果有一项,那就可以试试,否则,你一个小年轻,在农村谁会买你的账?”因而,大多数所学专业并不涉农的大学生,到村里任职之后,除了打打字、整理整理文档,真没多少事情可干。

  其次,报道透露,借用基本上是“两厢情愿”,不但很多村官愿意被借用,甚至还有村官跑关系要求被借用到乡镇。这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不少大学生报名当村官,并不是想在农村扎根,他们有的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权且为之,有的则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加分,将村官当成跳板。虽然他们在公开竞聘时不会这么讲,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

  大学生村官制度已经实施好些年了,应该说,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毋庸讳言,在不少地方,大学生村官要么“一张报纸一杯茶”,要么被“借用”,并没真正发挥出作用。破解“村官不在村”问题,除了要加强日常检查和管理外,还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切实减少人才资源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要更多考虑他们所学是否与农村需求有关,避免“抓到篮里都是菜”。另一方面,不能将选聘大学生村官只作为组织部门的工作,要更多地了解和考虑村里的需求,发挥村的主动性,比如让村里报用人需求、村领导参与面试招录等。(李清)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