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先发后审”利于科技论文创新

2013年10月12日 13:4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在10月11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建设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运营10年来,在线注册用户已达32万余人。网站发表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提供论文全文免费下载。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机制中期刊数量少、周期长、刊发难等瓶颈问题正在逐渐破解。

  现象:科研论文发表难,致优秀论文外流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不畅,既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也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国外期刊。据统计,2007年中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SCI论文数量,比2004年增长近一倍,而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增长不到40%。

  相关专家表示,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顺利获得学位,发表论文已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交流,而且投稿往往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造成优秀稿件外流。“这不仅是对科技资源的双重浪费,也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运营工作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万猛说,“中国想成为创新大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开放的、免费的科研论文发表及共享平台。”

  原因:评价不合理导致科研异化

  2010年中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显示,科研评价导向失当导致我国优质论文大量外流。

  李志民回顾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尚未建立学术评价机制,行政部门说谁研究好就把科研经费给谁;到80年代,鉴定评审会如雨后春笋,“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同行评价之风开始盛行;90年代开始比论文数量,2000年以后开始从数量转向所谓质量,开始注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量,科研论文成了评估个人学术能力和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成为科研人员的“唯一追求”,导致国家资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很多优秀论文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

  李志民认为,科研论文只是科研的副产品,是用作学术交流的,但现在简单、量化的评价导向使论文偏离了本来的用途,导致了科研的异化,忽略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导致科研的投入产出不够理想。

  对策:改变传统论文发表方式

  为改变我国论文评审发表周期长、发表量不足、易滋生学术不端等问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3年成立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率先推行“先发表后评审”机制,将科技论文发表时间从半年甚至一年的周期缩短至7天。依托6万多名的专家资源库,由计算机随机遴选专家进行评审,再借助在线登记的32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同行监督,肃正学术风气。该网站成立之初每月仅50篇来稿,目前每天来稿至少150篇。

  “网站为科研论文提供新成果第一时间发布的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成果交流,避免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李志民说,“万余名工作在一线的评审专家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提供了公正的评判,后审模式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评审期间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保证优秀文章的高关注度。”

  此外,网站将科研新成果统一快速发布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文献计量和同行评审界定一篇真正优秀的论文,打破现有评价机制,让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

  李志民指出,通过互联网发表论文,既没有传统学术期刊的门槛,也没有通过发表论文进行职称评定的功利,不仅解决了科研人员论文发表难、学术交流渠道窄的问题,也有助于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推动版权更新、促进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大量原发的真知灼见将会不断生成,从长远看将促进我国科研水平和论文发表质量的提升。”(记者 梁杰)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