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学“改名潮”隐含教育界急功近利一面

2013年10月23日 11:0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亲爱的街坊朋友,按照以前的广州地图,很多学校估计你已找不到。据粗略统计,5年间,广州至少有11家中学改了名号,你熟悉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些学校不少成为了“某某外国语学校”、“某某实验中学”。这些名字,一听已经实现了“教学升级”,但实际上,在本质上并未必有太大改变。

  其实,中学的改名潮已经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很多中学都按捺不住“改名冲动”,希望通过改名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利益分配之中。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一方面,很多学校早想着通过改名以“另起炉灶”;另一方面,所谓“名正而言顺”,在他们看来,取一个顺应时势的好名(比如与“外语”、“艺术”等挂钩)可以直接提振招生效果。改名被视为是学校提升收益的捷径之一。

  但只要细心想想,如果教育质量真的过硬,那根本不需要通过改名来提振声势。比如广州的几所老牌名校,即使没有“外语”、“实验”这样时髦的字眼,家长们照样趋之若鹜。换句话说,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品牌,根本没有改名的必要。从此你就可以看出命名的规律——一流学校根本不会改名,改名的大多是不入流的学校;学校命名方式高度雷同,几乎都是打“外语”、“艺术”、“实验”,听起来煞有其事。由此,一位家长调侃说,“名头越是吓人,这中学就越差。”虽然这话未必科学,但多少有点道理。

  “改名冲动”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货不对板”。三流中学若取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名字,即使“有心”,可未必“有力”,毕竟教育质量不是振臂一呼就能赶上去的。这样一来,各种“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就会货不对板,名不副实。一旦泡沫破灭,承诺无法兑现,落了个“骗子学校”的名称,学校将会遭遇品牌危机,不仅被打回原形,而且恐怕再难翻身。

  另外一个结果是让学校满足于“表面虚荣”而放弃提升教学质量。一旦这种套路被验证可行,将导致一些中学“走火入魔”,不专注与教学手段的提升,反而试图打造眼球效应。通过改名、包装、虚假广告骗得生源,挂羊头卖狗肉,拉虎皮做大旗,校长变“推销员”,学校变“秀场”。至于学生入学后,获得怎么样的教育,并不是学校主要考虑的部分。这些学校将会沿着“打造声势-骗取生源-误人子弟”的轨迹运作,改名当成实现敛财套路的危险开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多少不明就里的学子被这些学校所蒙骗,真的成为了他们的“实验品”。

  学校掀起改名潮,有关部门管不管?如果是企业,叫什么名字是它的自由,政府不宜插手。但学校毕竟是公共服务机构,它的名称必须准确而严肃,否则有误导公众之危险。比如一所学校明明外语教学水平极差,但偏偏要标榜自己是“外国语学校”,那岂不是欺骗家长学生?况且,如果一个城市扎堆了几十家“外国语学校”,那多少有些离谱。因此,有关部门还是要把好改名这道关。尤其是那些不求上进、但求通过改名来翻身的学校,更要抑制他们的“改名冲动”,引导他们将重心放到教育工作上来。

  学校的“改名冲动”,隐含了教育界急功近利的一面。(马立明。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编辑:白琥】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