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强化母语弘扬国学是应时之举

2013年10月25日 08:5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削减英语分值,提升语文分值”,“突出母语学习的重要位置,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北京版中高考改革方案近日公开征集意见,这一“力度前所未有”的变化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热门话题。调查显示,超七成网友支持分值调整。

  尽管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正渐渐远去,但在今日中国,中高考特别是高考,依然是基础教育的风向标,承载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这些年,呼吁高考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七嘴八舌、众说纷纭间,对英语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权重过大、地位过高的忧虑,对“强化母语”、“弘扬国学”以及“倒逼减负”的期盼,可谓颇有代表性。由北京率先揭盅,各地纷纷试水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四两拨千斤,推动包括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等等在内的,更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回应了社会诉求,也不失为针对过往一些做法的理性纠偏。

  英语是世界语言,长期以来更为中国人看重。然而过犹不及,随着各类考试不断加码、培训产业空前膨胀,死磕外语、轻忽汉语,紧盯着与国际接轨、淡漠自己的东西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君不见,三五岁的娃娃,普通话还说得磕磕巴巴,就被家长强按着去学ABCD;晨读时间,中小学教室里更多传出的是朗诵英语课文的声音;从升学、毕业、招聘再到评职称,无论用不用得上,英语成绩都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相反汉语水平高低倒较少受到关注……在常常“本末倒置”的大背景下,加之网络大潮的汹涌冲击,人们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作不出文的现象愈来愈突出。可以说,解决重视不够、自信不足的问题,从基础教育这个根儿开始,刹住本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退步,破除对民族文化历史的感情隔膜,已经到了非行动不可的时候。

  适当削减分值不代表不重视英语,更谈不上什么关上国门、固步自封。事实上,虽然英语一度被捧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神坛,但我们一刀切式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英语教育却难言成功。从小学到大学,背单词做试题,过了高考再考四级六级,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耗时最长、费力最多,可十几年下来,绝大部分人都还停在张口结舌的哑巴英语层面,投入产出比相当低。功利英语、应试英语,将英语异化为敲门砖,而非一门实际交流工具,不但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形式主义”、“学了白学”的窘境,还给许多学生增添了沉重负担,放大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由此审视目前的改革方案,削减分值也好,提高听力比重也好,推行社会化考试也好,实际都是促使英语学习回归本位,有兴趣有需要的人大可选择学精学深,普通学生重在掌握基本交流技能。惟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教育资源从被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正如学习英语不是“一减就灵”,“强化母语”、“弘扬国学”决不仅仅是提升语文分值就能实现的,也决不仅仅是多背两句古诗词那么简单。语文教学和考试中什么该减、什么该增,减多少、增多少才合情合理,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有效进入课堂,又将以何种形式加以考查,诸多难题都还有待于未来一一解答。但无论怎么改、怎么变,多一些生动活泼、参差百态的东西,少一些板起面孔、机械僵化的灌输,让中国人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真正在母语学习中得到锻炼,让大家在本国文化的欣赏传承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晓文)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