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校长要有战略性前瞻性思考

2013年11月13日 17: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市第35中学位于金融街附近的一条小胡同内,闹中取静,有着近90年历史的北院内旧楼古朴、树木高壮,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金黄色梧桐叶的罅隙散落在水泥地上,叽叽喳喳的鸟鸣和着琅琅的读书声,如同一曲交响乐。

  下午4点,校长朱建民信步踏来,他刚刚参加完在通州召开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会议,晚上还要约人聊新校区篮球馆的建设问题。“校长要有大视野,要有教育理想,要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如此,一个学校才有方向。”开门见山,朱建民谈起他的校长观。

  办学能手的“秘诀”

  有人说,朱建民是“办学能手”——不到10年间,4所学校在他的领导下或从薄弱校一跃成为品牌校或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点,朱建民颇为自豪。比如,他在33中第一次当校长时,就遭遇了高中部被砍、优秀师资流失、生源不足的窘境。第一次“考试”就遇到难题,朱建民颇动了一番脑筋,当时正值申奥前夕,老百姓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为此,朱建民提出了“开门办学”的思想,在全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组织老师编写《奥运英语100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普及英语。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33中成了媒体眼中为市民普及英语的“典型”。

  2003年朱建民来到110中学,这是一所以美术见长的特色学校,当时招生分数很低,生源质量较差。如何重振学校“雄风”,朱建民审时度势,提出以特色立校的办学思想。2003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10周年,110中学、110周年,“两个110,是巧合,更是机缘。”基于老将军们新中国成立前跟随毛主席出生入死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基于学校特色,朱建民建议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老将军书画艺术组织“北京110中学老将军书画室”,邀请到了136名老将军参加,此后110中学有了自己的美术教育品牌。

  2005年,朱建民被调到156中学。这是一所拥有75年历史的老校,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为此,朱建民确定了以书法教育为龙头的文化兴校战略,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作为156中名誉校长,并成立了“沈鹏书法艺术学校”。

  如今,被朱建民称为“最后一站”的35中正在他的带领下进行系列改革,学校联合中科院推出高端特色实验班——“科技创新实验班”。实验班借助中科院的“软实力”,由中科院专家直接授课,学生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学校正在进行“二四”学制改革,即“初中两年、高中四年”,改革后的课程分为五类:基础性学科课程、挑战性学科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国际理解比较课程、中科院探究性课程。

  朱建民所到之处,无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朱建民说,这是他成为“办学能手”的秘诀所在:“作为一位校长,要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做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学校要快速发展,就要找到教育增长点和突破口,整合所有资源,使学校迅速打开局面。”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在35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了近50个社团,包括话剧、文学、电影等不同主题,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朱建民介绍说:“社团由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自己实施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袖才能。这些能力不是能由学生自己做题做出来或者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必须自己体验。”当初提出给学生半天“玩”的方案时,很多教师和家长不理解,认为学生马上要高考了,哪还有时间“玩”呢,但是朱建民却坚持认为:“高考时代拼的是分数,‘后高考时代’拼的却是能力,不是不要成绩,但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朱建民说,我们的教育把考试看得太重要了,因此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和审视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人。

  在朱建民看来,课程观决定人才观,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为此,35中提出“为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奠基”的理念,构建了“5-8-2-5”的课程架构与实施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课程,由他们自主选择课程,并提供针对性指导,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其中第一个“5”是指“五有人才”培养目标;“8”是指八大课程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美学、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实践活动、心理与生涯规划等;“2”是指将必修、必选和校本课程整合为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两大课程类别,这是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共同基础类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兴趣拓展类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第二个“5”是指学部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走班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2014年,学校搬到新校区,将成立科技部、艺术部、“六年一贯制”学部、“二四制”学部、普通高中部,建设6个中科院科学探究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化学可视化与纳米实验室等,为不同潜能特长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工业化时代学校最大的缺陷就是无视个体差异,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打破分数桎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朱建民说,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这是一个校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觉得一个国家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的未来,教育要为实现中国梦承担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家庭出一个状元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寄托在几个状元身上,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一个校长不能只顾培养一两个状元而放弃其他学生,他应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朱建民说。

  在采访间隙,不时有老师和学生来敲门,朱建民说:“做校长有时候确实身不由己,一所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更多考虑的是明天的事,其他让副校长或老师执行,这样学校才能不断前进。”

  ■对话朱建民:

  记者:你每到一所学校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动力来自哪里?

  朱建民:有些校长以不出事作为自己的追求,不担责任,怕出事,这种校长确实不是我想要当的。

  学校不能关门办学,学校资源要为社会服务,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找到学校发展切入点,发展学校特色,没有特色学校无法发展,所以学校不能因循守旧。另外,在中国的现实环境和体制下,不可能什么事都一帆风顺。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关系,整合各方资源,所以做校长也需要有智慧,需要对教育的坚守,更需要胆识,甚至有时候还要做出一些牺牲,受些委屈。

  记者:你觉得校长最大的责任是什么?

  朱建民:作为一名校长,要有一种大视野,要有一种对人的发展的长远考虑。我们不仅仅要帮助孩子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在未来20年、30年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的。

  记者:你怎么看中国的高考?

  朱建民: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进入一个误区,高考不考的内容学生不学老师也不教,这样的教育不是“扬长教育”而是“补短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把人的创造性都抹杀了,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培养不出拔尖创新型人才。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办起了国际部,你如何看待教育国际化?

  朱建民:目前,国内很多高中引入外国的课程和教材,这是中国高中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表现。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绝大多数中学生并没有条件走出国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惠及这部分学生。教育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同于美国化,它包含着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的本土化两个维度,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应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融合创新,促进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培养中国所需的国际性人才。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