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考需要改革更需宽容看待

2013年12月10日 14:22 来源:兰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关于高考改革的报道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先是有媒体报道江苏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拟取消“小高考”加分,高考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但随即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对此辟谣。然而,人们对于高考是否应当考英语的热议并没有停息。

  作为升学的指挥棒,高考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从当初的大高考到“3+2”再到如今的“3+综合”,每一项改革内容出台,总有赞同或者反对的声音,就如同此次江苏教育厅酝酿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关于英语成绩是否计入,只是声音大小而已。很显然,仅仅一个江苏省的高考改革,就引起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方面说明高考的话题非常敏感,动一发而牵全身,一方面说明高考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全民、全社会的紧张,无论是家长的焦虑,还是学校的不安,抑或是舆论的热议,都完全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高考到底该怎么改?英语成绩是否计入高考总成绩?这看似很具体的问题,实际上都只牵扯了两个字——“改革”。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理性且宽容地看待它的结果,因为改革在很大方面是起着试验田作用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都可以被原谅,因为这种改革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同。就以此项改革中关于英语成绩的计入方式而言,笔者其实是比较赞同社会考核的方式的。只要考核方式合理且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能够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换一种考核方式又何妨?过去看《听杨绛谈往事》,总是对当时的文人其英语水平羡慕不已:在清华相识的杨绛与钱钟书,互相推荐英文书,通信用英文,钱钟书还用英文写小说、散文。那时的英语不是专门的课程,而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但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大学生却很少有机会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校园里,英语意味着考试,意味着四、六级证书。在教学训练服务于考试的教育范式主导下,学生们既无法把英语作为工具掌握,以英文为媒介了解其他国家的技术文明与思想精神,也难以深入阅读经典,完成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因此,英语的教学和考试模式必须改革。而如果能以高考指挥棒作为英语教改的“开路先锋”,这样的改革又何尝不可呢?

  现在看来,许多人之所以担心英语成绩不计入高考成绩后会导致英语学习兴趣的减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看看今天的就业形势,外语专门人才的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懂得多门语言或者精通英语的人才依然万金难求,没了高考的重压,还有就业的指引啊。难道说,英语成绩换了考核方式,全社会的人就会认为学英语没有必要了吗?显然不是,语言的学习首先在于兴趣,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某种语言,考试完后就一撇了之再也不用,这样的学习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没有丝毫的效果。反而换了考核方式后,你会发现外语不仅仅用于考试,更重要是用于生活,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退一万步说,不论江苏或者别的省份此番高考改革出台什么方案,都注定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还得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还得服从于大学的录取规定,否则就会与整个高考制度脱节。换言之,在整个高考制度没有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地方上进行的种种改革更多的是探索和应对公众、舆论对高考改革的诉求,改的也是细枝末节方面的尝试。在本质上,只要与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相对合理的宗旨一致,在细节方面探索一些更利于学生和教师成长发展的方法和路径,这样的改革,是应该鼓励的,而不是用口水和唾沫把它淹死。而众所周知,高考与推举或别的考核方式相比较,其实是保障公平的合理的选拔考试。“不考英语”不是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目的才是改革的正确方向,让语言教育回归本位才是改革的真正企图。(李晓霞)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