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且莫急着为上海学生素质全面居榜首叫好

2013年12月11日 13:2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最近,媒体公布的一个排名令许多人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欢欣鼓舞,这个排名就是:在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DE测试成绩均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他们在测试中所展现的知识和技能表明,他们至少相当于比同龄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学生多接受了一年学校教育。而在2009年,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阅读、数学和科学也都位列榜首。有网友认为,上海学生的实力无疑代表着中国学生的实力,连续两次成绩都位列榜首并不是偶然,于是,对中国教育的各种溢美之词也随之而来。

  但本人却要给这些人头上浇一盆冷水,并劝他们莫急着为上海学生测试全面居首叫好。上海学生拿了第一,只能说明一件事:We are good at it(我们精于此道),仅此而已。上海有权利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一件为国争光且展示实力的好事。但是且记住,这不代表我们的学生是最好的,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生在PISA的标准中是最好的。PISA毕竟就是场考试,成绩全是浮云,能说明的问题太狭隘。我们所能夸耀的,终究只是学习资本。据悉,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对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意在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如此看来,中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确实是具备了这些能力,可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甚至参加工作后,这些能力就明显衰退呢?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为人非议,不过这种长时间的系统的填鸭式教育确实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无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可中国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巨大。根据相关分析,上海学生作业时间为每周13.8个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也居榜首,比所有参与国家平均值高出近一倍。

  教育部门已不能仅仅依赖分数指标等来判断教育效益,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人本价值,以及让教育过程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极大挑战。可喜的是,中国已在着手纠正中国教育体系的这一问题,高考改革中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都将是有益的尝试。(李 琼)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