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禁考令”无助解决择校难题

2013年12月20日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熊丙奇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未来“小升初”改革思路:一是明确免试招生的改革方向,叫停民校联考以及特长生、推荐生、外国语学校等考试;二是确定明年包括外国语学校在内的公办学校将取消笔试,改为以面试形式进行选拔。同时,抛出九大焦点争议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我对广州解决九大争议焦点问题并不看好,但赞成广州就此问题举行听证会。从教育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出发,一项教育决策,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必须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家长的意见,不能由行政部门单方面决策,目前各地的“小升初”禁考令基本上是政府部门拍脑袋的结果,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之中,二是必须有3~5年的适应期,不得当年制订、颁布,当年就实施,在国外,教育政策出台之后要保持相当长时间,如果要调整,必须提前至少3~5年告诉公众。

  如果能建立这样的决策机制,其实就是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也解决困惑我国义务教育均衡的根本问题——由于政府主导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过程中,没有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责任,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而继续采取行政“说了算”的方式,导致不均衡格局未变,“择校热”高烧不退。

  各地政府出台的“小升初”禁考令,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错误理解《义务教育法》,限制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权,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按照这一规定,政府有保障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的义务、责任,却不能限制学生必须就近入学——学生有择校的权利。

  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的合理关系是,政府部门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差不多,受教育者于是选择就近入学,而对于所有就近入学的需求,政府部门都必须保障,让孩子无需测试入学。

  其次,涉嫌侵犯学校的自主办学权,作为政府部门举办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政府限定其招生方式,某种程度还说得通,而对于民办学校,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政府发文限定民办学校的招生方式,涉嫌侵犯学校的自主权。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下,如果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很好,有几千名学生慕名申请,学校只招200名学生,学校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学生?如果不举行笔试,就得看材料、面试,如果面试也取消,就可能变为“条子生”、“拼爹”了。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在其他地方出现,学校不举行测试,甚至连面试也不允许后,择校转为地下,“潜规则”盛行,很多家长都呼吁重新考试,相对而言,笔试还被认为是公平、公正的做法。

  当然,广州市教育局可以称,这是落实国家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准备近期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指导意见,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来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广州的“小升初”调整,也符合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也是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已经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门以就近免试入学,来“倒推”义务教育均衡。其具体做法包括:严格限制学生跨区域择校;禁止所有学校举行入学测试,将跨区择校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指标,等等。

  但不得不说,这些都只是治理义务教育均衡的表面文章,无法真正缓解择校焦虑。正常的就近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结果。而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强化政府部门的投入责任同时放权,这需要各地建立两个委员会,一是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按预算拨款,否则将追究政府失责的责任,只有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才会改变政府说了算的拨款方式,既保障教育投入,又转变教育投入方式。

  二是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由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社区内学校负责人、师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共同组成,负责社会教育的发展决策。

  以上两个委员会的建立,实质就是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的“管评办分离”的改革决定,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让政府回归本位。而建立这两个委员会,将根本改变治理义务教育治理的思路。眼下地方教育部门出台各种禁令,与民主决策、放权治理的思路正好相反,发通知治理本就是行政治理思路。因此期望广州公开“小升初”听取意见,能启动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和决策改革,从举行听证会变为启动社区教育委员会、教育拨款委员会建立,如果能走到这一步,不仅仅是“小升初”择校难题,困惑我国教育的众多“老大难”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