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分配”进高中 如何更公平更科学

2013年12月23日 14:2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除了高考招生,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也是大众热议话题。教育部提出,“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换言之,中考招生时,部分学生可以“分配”进优质高中。那么,这是公平之举还是权宜之计?名额分配的招生录取,怎样更科学?

  公平之外有“差距”

  2007年,上海中考招生新增“名额分配”,即区域内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每年拿出一定招生名额,按所在区域初中学校的学生数所占比例,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学校总招生计划比,从10%、12%逐年提高到15%。

  业内人士认为,“名额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初中“择校”现象。不少初中校长说,这意味着,一些普通甚至薄弱初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升入优质高中。对家长来说,以前他们希望孩子“宁作凤尾,不做鸡头”。学生能够“分配”进名高中,家长们也愿意尝试让孩子当“鸡头”,“要进好高中,不一定非要挤名初中。”

  可是,招生过程中,“名额分配”也被部分家长认为“不公平”。以前两年招生为例,同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同区不同学校录取分数相差甚远。如,某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在一所名初中的名额分配分数线是589分,而在同区一所普通中学是551分,相差将近40分。一些家长认为,在以分数为风向标的升学考中,很多名额分配生是搭了“幸运号”列车,被“保送”至优质高中,“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其他优秀学生的录取名额”。

  高中犯愁学生犯难

  “学生分配进高中,均衡入学愿望是好的,但现实是困难的。”对高中校长来说,名额分配招生让他们有点犯愁。

  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说,以前招进来的学生,虽有拔尖学生,但绝大多数学生学业基础差距不大。可是,有了“名额分配”学生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不少“分配学生”中考分低于年级平均分几十分,“高中的课堂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要求等,都是‘就高不就低’。”甚至在一些名牌高中,多年未见的留级现象又卷土重来,留级的则是“名额分配生”。

  不少名额分配学生,压力骤然而升。名牌高中竞争比普通高中激烈很多,据一些高中不完全统计,有近一半“名额分配”学生存在学习困难,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补差”上,很少参与学生干部工作、社团活动、课外调查活动等,失去了提高综合素质的锻炼机会。由于学习太费劲,能力有限,一些名额分配学生转学到普通高中。

  “这主要是因为名额分配生进入高中前,缺乏一定的选拔机制。”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说,早些年,拿到“分配”资格的学生,中考时哪怕考得再差,也能如愿进名校。后来市教委划定了录取门槛,但门槛也不高。每年的“名额分配”最低控分线,只比全市普通高中最低控分线高20分,比名牌高中最终录取分数线仍然低许多。

  分配需有“双向选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将达到60%。“教育均衡不能一刀切。”教育专家建议,意在推进学校均衡发展的“名额分配”招生,应该由“单向分配”转为“双向选择”机制,才能更加保障学校和学生利益。

  上师大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所长李酉亭说,与义务教育定位均衡发展不同,高中教育着眼于特色发展,名额分配招生应该给高中更多的自主权。高中可根据自身定位,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比如以外语见长的高中,可对初中学生语言能力作规定;理科特色类高中,可设置中考数、理、化总分要求等。由于名额分配的录取门槛较低,可允许高中引入面试的遴选机制,考查学生能力,如思考问题是否有深度、分析能力怎样等。对学生来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将来是否能适应名牌高中学习。

  特级校长、大同中学原校长杨明华建议,名额分配招生计划数在各初中的比例分配,应该更科学。一些校长说,如今,在每所初中的名额分配招生数,更多的是按初中学校学生总数占区域比例分配,有的区县通过“摇号”形式分配,这很容易造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弊端。“名额分配比例应该是‘浮动制’。”杨明华说,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调研,根据上一年度区域名额分配学生的表现来确定第二年度的初中学校 “分配生”比例,“这对普通初中来说,也是一个激励和导向。”

  一些高中校长说,由于录取门槛较低,在部分学校,名额分配招生成了“条子生”温床。他们建议,名额分配招生应倡导诚信机制,可推出初中校长签名制,以信誉担保;而初中学校每年名额分配学生名单应该向社会公布,保证招生公平公正。(本报记者 彭薇)

 

【编辑:柳龙龙】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