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前3D绣”中学开课 宫廷补绣校本教材诞生

2013年12月25日 11:4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宫廷补绣,这一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又增加了多名“中学生传承人”。昨天,海淀区教委透露:中国地质大学附中开设宫廷补绣校本选修课,成为该区高中特色发展实验项目课程建设成果之一。这一久居深宫,被称为“百年前3D绣”的传统技艺在校园中得到传承。本市也开发出首部宫廷补绣校本教材。

  日前,记者走进了“宫廷补绣”课堂,中国地质大学附中教学楼三层的一间教室里,十六七名高中生正围坐在一起,低头摆弄着,其中还有不少男孩儿,舞着“绣花针”,有模有样。

  “这叫宫廷补绣,也叫丝绫堆绣。”高二(3)班学生郑妍轻声说着,边说边拿一块红色凤尾纱,与摆在眼前的红色大鲤鱼图案对比后,轻轻贴在作品上。

  高二(6)班学生吴丽颖举着刚做好的卡通人物,迫不及待地让老师“鉴赏”。“我做的这个不难,那个得做一学期。”吴丽颖指指郑妍正做的红色大鲤鱼。

  孩子们的巧手之下,上灯台偷油吃的小老鼠、得意地坐着自行车的小猪……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宫廷补绣虽说是绣,但其实以贴为住,绣为辅。据任课教师张继红介绍,学习宫廷补绣,需要拨针、镊子、针、锥子等工具,要先描图,然后还有标色、画毛边、剪图板、贴棉、开纱、拨活、攒活、组装等多道工序。

  作为地大附中的校本选修课,只要喜欢,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宫廷补绣。学校原本以为选这种接近刺绣的课程会是一水儿的女生,没想到,选课的竟有三分之一是男生。“一些男生平常调皮捣蛋,练上这门手艺,一坐俩小时不带动的,做出来的活儿棒着呢!”学校老师说。

  宫廷补绣源于辽金,盛于明清,作品色彩绚丽,具有浅浮雕效果,好似“3D”。这项技艺已流传千百年,被称为“百年前3D绣”,而且一直藏于深宫,极少出现在普通老百姓家。2007年,该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大附中在全市第一个开出宫廷补绣课,授课教师张继红虽出自本校,但来头不小,她是宫廷补绣第三代传承人贾大双的弟子,现已成为第四代“准传承人”,而且是惟一一个“跨界传承人”。

  今年45岁的张继红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从教22年,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剪纸、丝网花制作等技艺,别人丢弃的手纸卷、酒瓶子、包装盒等,在她看来都是“宝贝”,稍一加工,便成了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2012年,自费在北京抽纱研究所“充电”的她与贾大双结识,贾大双被她富有立体感的作品“征服”,决意收她为徒。

  正是拥有这样一位教师,地大附中校长杨复兴才拍板开设宫廷补绣校本选修课,在校园中传承非遗技艺。

  为响应国家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在中小学生中传承这门技艺,即日起至1月6日,地大附中在朝阳文化馆举办宫廷补绣展览,并正式推出校本教材——《宫廷补绣技艺教程》,该教材成为首部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宫廷补绣教材。

  据了解,这本教材的编制历时一年,经过多次修改。该教材分为基本介绍、制作流程、制作技法、作品欣赏四个章节。今后,贾大双还要带领她的团队,为《宫廷补绣技艺教程》制定考核标准,力争将这门技艺推广至中学生劳技课中。

  贾大双表示,受各种条件所限,目前宫廷补绣这门传统的手工装饰艺术传承人并不多,一度还曾失传。看到地大附中开设宫廷补绣校本选修课,她非常欣慰,“孩子们并不一定要学得多么精深,只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术,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作品,就达到了传承目的。”

  名词解释

  宫廷补绣

  宫廷补绣,是中国古老的刺绣技艺与唐代“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它是用天然丝织物绫、罗、绸、缎、棉、麻为材料,融汇多种技法,色彩绚丽,做工精细,具有浅浮雕效果的装饰艺术品。由于制作工艺多以堆贴为主,以绣为辅,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丝绫堆绣”。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