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托福”汉语考试成香饽饽 今年37万人次参考

2013年12月27日 12:5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对于国人来说,学英语,考托福、雅思、GRE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而与此同时,对于老外,中文学习也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被称为“留学中国的通行证”、“中国托福”的汉语水平考试也成了香饽饽。

  在今年,汉语水平考试考生达到37万人次,历年累计达188万人次。截至今年年底,全球汉语考试考点超过800个,遍布108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最近十年汉语考试发展如此迅速呢?

  外界分析有三大原因:第一,乘孔子学院的东风。孔子学院自2004年建立,推动“汉语热”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

  第二,汉语考试本身内容和理念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口语考试、商务汉语考试等品牌考试,同时面向各类汉语学习者提供多样化考试服务。

  第三,汉语考试加强了自身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步伐。考试形式发展为纸笔、机考、网考相结合,而服务手段全面网络化,初步形成了面向全球的汉语考试服务体系。

  那么,对于老外来说,学习汉语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呢?又是什么人在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呢?首先去澳大利亚看一看, 《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告诉我们,在澳大利亚,中文是不少学校的高考科目。

  胡方:澳大利亚人不管母语是什么,多多少少都会说一两句中国话。比如“你好”、“恭喜发财”。在澳大利亚学习中文的人非常多,特别是自从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这一位能够把中文说那么好的西方领导人上台之后,澳大利亚整个全国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中文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在澳大利亚可以作为高考可选科目的,不单单是从小出生在澳大利亚华裔的学生会把它选择为高考科目,甚至还有一些澳大利亚本地的白人小孩也会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外语来进行高考。尤其是有一些家里边有经商背景,特别是和中国有经商背景的家庭的当中的小孩,更是会非常热衷于学习中文。比如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的大男孩,他就是目前在广州发展,现在主持节目、当导演、录歌曲、拍广告而且还想要发中文唱片。

  在澳大利亚本地的很多职场上,你也会发现金发碧眼的澳大利亚人却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这主要是因为在招聘的时候,很多跨国公司在招聘条件当中就设定了不单单是英语流利,同样也需要中文流利。在这样的招聘条件诱惑之下很多人就开始努力学习中文了。

  视线转向南美国家,在那里,会写方块字,会做中国菜肴,是非常时髦的事情。学习汉语,不仅因为中国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因为这是不少人兴趣所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驻南美记者王觉眠作出介绍:

  王觉眠:方块字、中国的风水和中国菜,对于远在地球另一头的阿根廷人来说是非常神秘的,是可以来标榜自己品位和与众不同的。就好比在我们中国,一个人学习意大利语和学习地中海的菜肴这也是可以在朋友圈里小小炫耀一下的事情。在阿根廷我认识不少学习汉语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千奇百怪,比如说想知道自己应该选什么样的中国字纹在身上、想学做中国菜、想找一个中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还有一个人表示他非常喜欢唐诗,想读懂唐诗,问我需要学几年的汉语?我说我真不知道。这些可以被归为兴趣一族,这些人的特点是学习起来有点随性只选自己感兴趣的点来学习,很多时候,学会了几句问候的话就觉得自己可以在亲友面前表演一下了,就不会再继续学了,这类的人占大多数。

  还有一类人,年轻、有想法、有眼光,觉得事业的未来发展在亚洲,学习好汉语可以自己将来在商界的发展增色不少,所以他们也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他们会一直跟着课程走,下课以后会积极的和老师练习对话,他们对中国一切都很感兴趣,甚至打算去中国的公司实习。他们是参加汉语考试的主力军,但这类学生的数量不多1/20都没有。

  和中国有很深文化渊源的日本,人们学习汉语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呢?《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这样说:

  黄学清:在日本,学习中文的人有很多据说有200多万人。根据文部科学省2009年的调查,开设英语以外的外语的高校有2000多所,其中开设中文的高校最多,有831所,学习的人数接近2万人。除了大学在一些高中也开设了第二外语,中文课程非常受欢迎。因为报名人数太多,有时候还需要进行抽签。

  此外,还有专门的中文学校、私塾,地方政府办的学习班等等,走在日本的办公区、商业区经常可以看到中文教室的广告,中文水平鉴定考试也非常红火,书店里有大量的考试参考书,HSK考试在日本有27个主要城市开设了考场。每年有4次的考试机会。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