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再建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变教育凹地为高地

2014年01月10日 10:3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9日,北京市教委宣布,今年北京将再建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通过城乡一体化学校、校际联盟、干部教师有机流动等方式,打造“北京新教育地图”,变教育“凹地”为教育“高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新地图还将带动免试就近入学、招生考试评价、课程改革等多项变化。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将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切入点,打出一套深化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干部教师流动、优化选拔考试机制的“组合拳”,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

  再建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过去两年,北京共建设4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2012年,北京市财政投入2.4亿元,建设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增加学位9012个;2013年,市财政投入6.18亿元,建设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增加学位24881个,总学位数达到41610个,新增学位都位于就学需求强烈地区。

  根据规划,2014年北京新建的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其中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占了1/4。按照计划,20所学校将建成901个班,提供35980个学位。

  李奕表示,今年新建的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等14个区县,输入校包括清华附中、京源学校等名校,采取“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布局和管理模式,输入校校长在两个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安排等各项权力,两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城乡两地的学校利用各自有利条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这不仅是对弱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也为资源输出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郊区学校出现生源回流

  今年新建的20所学校仍分布在北京的城乡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和功能拓展区。输出优质资源的区县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西城、东城、通州、顺义、朝阳8区。

  两年来,北京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融通共享,输入学校在“形、构、质”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输入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与输出学校基本一样,在硬件上两校达到“同形”;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教材、作业、考试、评价等纳入本校统一管理等措施,新引进的师资也按输出校的选拔标准,两校在制度层面、标准层面达到“同构”;一些学校管理干部、师资互派,深度融合,共同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个别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向“同质”迈进。

  李奕表示,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已初见成效,像亦庄地区,已经形成一个小的教育高地,二中、八中、十一学校在此都办有分校,部分郊区学校开始出现生源回流。如京郊门头沟区,一方面采取对口捆绑、城乡一体化、引进名校新联盟等多渠道,大幅扩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干部教师整体流动,激活发展动力。

  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覆盖

  近日,记者在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小剧场,看到二年级的孩子们正排练童话剧《丑小鸭》。他们说起台词来神采飞扬。谁能想到,刚入学时,他们当中有人连什么叫童话剧都不知道。该校是去年兴建的城乡一体化学校之一,目前招收学生中,大多数是农民和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

  李奕透露,今年北京还将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扩展,将在城区局部和县城、山区分别推进具体项目,如学区化管理、深度联盟等,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覆盖。

  东城区作为改革试点区,今年将在优质教育均衡方面重新布局,以发展“深度联盟”、中小学结对推行九年一贯制、构建教育资源带等,走出一条“品牌化道路”。目前东城计划将优质初中入学比例提升至75%,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西城区将采取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增加2840个学位,缓解入学难问题。海淀区则采取名校多校多址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本报记者 张景华)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