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支教边疆 扎根西部写青春

2014年02月13日 13:32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从保定乘火车,经山西、陕西,进入四川到达成都,转飞机到日喀则,换乘汽车,再经过6天的颠簸,就到达了目的地南林木县。

  南林木县,地处西藏日喀则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4400米。2002年8月,刚从保定学院毕业的徐建旺带着“户口”来到这里任教。

  “我们一共来了10个人,除1人留在日喀则市外,其余9人被分配到拉孜、白朗、南林木等4县。”徐建旺说,他们是受师兄师姐感召来西部支教的。截至2013年底,近百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任教,他们如戈壁红柳、雪域格桑花扎根在祖国西部边陲,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这里更需要我们,所以我们来了”

  徐建旺所说的“师兄师姐”是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学院的前身)2000年毕业的15名学生,他们是保定学院第一批远赴西部支教的毕业生。抱着扎根西部、教书育人的决心,他们告别亲人,来到了黄沙肆虐、气候干燥的新疆巴州且末县。

  2000年,且末县领导到内地招聘教师,辗转多所高校却一无所获。到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后,且末县领导恳切地说:“我们急缺老师,请求毕业生支教。”

  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该校500名学生踊跃报名。这让且末县的领导喜出望外。保定学院党委原副书记苏宗印回忆说:“且末县原计划招聘7至8名教师,但报名学生很多,又很优秀,他们也想多招聘几个。后来,一直上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将名额增加到15个。”苏普、王建超、侯朝茹等成为保定学院第一批带着“户口”赴西部支教的学生。

  此时,距离国家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有3年,到西部支教,尚无任何激励政策和资金支持。

  “抛开艰苦的自然条件不谈,单是且末与家的距离就足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不舍。”保定学院党委宣传部李洪老师说,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端,坐汽车从乌鲁木齐到那里至少要6天。

  “但是,这里更需要我们,所以我们来了。”李桂枝回绝了保定当地几所学校投来的橄榄枝,和她的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远赴南疆的列车。

  毕业于历史专业的侯朝茹当年已考取专升本,但她依然奔赴新疆。14年过去了,她的同学有的资产雄厚、事业有成,有的考取名校博士成为大学教授……当被问起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时,她摇了摇头,坚定地说:“这是我今生最好的选择!”

  “这些老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一种精神”

  初到西藏,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徐建旺和他的同学们,头痛欲裂、呼吸困难……但这群不服输的年轻人没做休整就从日喀则继续上路了。临行前,他们约定“要为母校争光,绝不给河北人丢脸”。

  屋顶压着柴草的土坯房、半人高的蒿草、废弃的车队大院……这是他们在南林木县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河的对岸就是他们工作的南林木中学。

  “那个时候南林木还没有通电,我们带的手机根本收不到信号,只能当手表用,到最后电用完就只能当个摆设。”徐建旺的同学闫俊良说,“喝水到河边取,做饭烧牛粪,晚上点蜡烛……”

  “这些困难都好克服,最让人头疼的是语言不通。”同去的贾振海说。南林木中学的学生全部是藏族孩子,汉语水平较差。为了让孩子们能听懂他的数学课,贾振海尝试先给几个汉语相对好一点的孩子讲课,然后再由他们翻译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地方再通过“翻译”提问。可是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贾振海猛学藏语,不久,他终于过了语言关。

  在且末,他们的师姐李桂枝也同他们一样,一边克服气候上的不适应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一边认真研究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带的班级平均成绩由之前的50多分提高到80多分。她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在全巴州推广,并多次荣获巴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认真负责的态度、优异的教学成绩、流利的维语,李桂枝赢得了维族学生和家长的信赖。

  据保定学院校长崔勇介绍,保定学院的很多支教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去新疆支教的侯朝茹,经过多年教学,已经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州级、县级历史调讲课中多次获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3届支藏学生司会平,获得了日喀则地区“教学能手”、“汉语教学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等荣誉……

  时任新疆巴州教育局副局长的克尤木·买买提说:“这些老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他们大都成为骨干教师,为巴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师兄师姐,我们与你们相约昆仑山,共饮雅鲁藏布江水”

  2014年1月3日,在保定学院2014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远赴西部支教的师兄师姐通过视频向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发出邀请:“欢迎到新疆,欢迎来西藏,我们在这里等你们。”

  “当年的条件那么艰苦,师哥师姐们没有退缩,真是好样的!”“趁青春,去拼搏。”“我们也要去西部。”该校学生纷纷向远赴西部任教的师兄师姐表达敬意。

  保定学院2000届政教专业毕业生苏普说,到西部教书只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与“伟大”无关。“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新生看电视片《丹心》,其中的一个人物贾良图是‘二师’(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保定学院的前身)的学生。他不仅为贫苦孩子上课,还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六’护校斗争中,他英勇牺牲。”苏普说,“我是在‘七六’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党的,如果说‘启钥民智’是当时先辈们的理想和追求,那么服务西部岂不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

  为利用好这笔精神财富,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保定学院总结出了“爱国爱民,爱校爱学,追求理想,勇于奉献”的“百年校魂”理念。苏宗印说:“它的核心是爱国和奉献,无论是战争年代牺牲的学生,还是新时期支教西部的学生,本质都是在奉献,奉献生命,奉献青春。”

  参观校史馆、观看校史教育电影、阅读校史书籍,是保定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在烈士碑前宣誓入党、清明节扫墓、“七六”纪念活动,也成为保定学院“百年校魂”教育的环节。

  如今,观看反映苏普等15名学生支教经历的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也成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2003届学生荀轶娜,就是在观看此片后,下定决心去西部任教的。数据显示,2003年,该校10名学生再赴新疆、西藏教书;2004年,援边支教毕业生达到16名;2005年,又有15名学生踏上支教路……

  “14年来,保定学院的支教队伍薪火相传,一届又一届,年轻的学子用青春唱响了希望之歌,延续着爱和梦想。”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连利说。采访结束时,在保定学院的贴吧上,笔者发现这样一条留言:“师兄师姐,我们与你们相约昆仑山,共饮雅鲁藏布江水!”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