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就业难降温艺考热 多专业就业对口率不足20%

2014年02月13日 13: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我省的高考艺术统考春节前3天才全部结束,可是不少考生家长顾不上休息,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他们又赶赴全国各地参加一些高校艺术专业的校考。今年,全国多省市艺考都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我省在连续几年看涨的“艺考热”过后,今年报考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所下降,但并未出现部分省市那样的报考“急刹车”情况。为何我省依旧有许多考生家长选择艺考?仍想参加艺考的考生和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打飞机赶场考试 复读只为进名校

  黄阅是一名艺考生,今年一共报名了6所学校,其中3所是校考。由于这三所学校并不在一地,他不得不坐着飞机、高铁在报考学校所在城市间奔波。黄阅从小就学习美术,中考时通过特长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这让全家坚定了他继续学“艺”的信心。

  在记者的采访中,超过六成的考生都是像黄阅这样的“铁杆”艺考生。他们很小就开始学习艺术特长,大部分人在参加艺考之前,已经“学艺”多年。从今年艺考降温较为明显的省市数据来看,降幅明显的主要是播音主持、编导等“速成”类专业,乐器、舞蹈等需要长期练习和功底积累的专业人数较为稳定。黄阅这样的考生较多,是我省艺考人数没有明显下滑的原因之一。

  此外,通过查阅近年来我省参加艺术考试学生的去向来看,我省考生报考外地名校的比例高于很多省份。不少考生为了考取名校不惜重读。雨涵今年已是第二年参加艺术考试了,之所以复读,就为了考上海师范大学。她表示,如果今年考不上,有可能还会重读。

  艺考门槛提高 捷径或变囧途

  为了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部从2014年起提高了艺术类招生文化课的控制分数线。2014年我省艺术类录取共分四个批次: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高职。其中本科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最低分数线不低于最低参考分数线的65%。2013年黑龙江普通本科(文)最低分数线为424分,艺术类本科(文)分数线为247分,如果假定2014年普通本科(文)最低分数线仍为424分,那么2014年艺术类本科(文)的分数线则为424乘以0.65约等于275分,较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不少想通过艺术考试走捷径上大学的考生和家长对此感到很头疼,但是由于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也不得不走下去。有专家分析,随着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省的艺术类考生也会逐渐减少,抱着“投机”心理的艺考生将逐渐被“淘汰”。

  我省高考报考专家郭建民表示,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在选择参加艺考时,要结合自己的天赋和潜力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名校敲门砖而被迫踏上艺考路,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那些热爱艺术,希望继续参加艺考的学生,他则提醒,艺考生一定不能忽视文化课的复习,由于艺考生复习文化课的时间较短,并且基础知识较差,建议艺考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将高考大纲中的基础知识必考点整理归纳,直接针对考点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还有专家表示,艺术生就业难是“艺考热”降温的一大原因。就业难,除了人才市场相对饱和,和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也不无关系,那些凭着短期的“速成”闯过艺考关的考生,要尤其注意入校后的学艺过程,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这样才不会被堵在就业的路上。

  对口率不足20% 多专业被警告

  记者问雨涵的母亲,花这么多钱,还要复读,找工作还很难,值得么?面对记者的问题,雨涵的母亲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如果不通过艺考,很难考上名校。工作的事情4年以后再说吧,现在当务之急是考上好大学。”

  记者发现,我国艺考降温的省份多数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同时,这些省份艺术类院校较多,艺术人才相对过剩。省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艺术生就业困难在很多省份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但我省很多考生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该问题。

  “艺考是高考的捷径,但是走过捷径后,总是要回归到大路上,那时才发现,就业这条路上已经堵车了。”我省一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王说。因就业面窄、对口单位招聘人数少,小王遭遇了四处碰壁的尴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他透露说,自己的同学大部分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孙嫱去年从美术专业毕业,现在一家报纸当美编,她说自己班上只有不到10个同学还在做本行,不少同学工作都是靠父母关系才解决的。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不足20%,教育部曾将20门就业不好的专业贴了“红牌”,其中包括动画等艺术类专业。(本报记者 衣春翔)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