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2014年03月25日 10:58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据3月23日《北京晨报》)

  高考双轨在国外并不新鲜,比如德国,据统计,在中学毕业后能上大学的人群中,只有26%选择上大学。尽管大学免费,并可以自由地选择专业和学校,但58%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上德国的职业院校或者专科学校。之所以如此,源于有一整套制度作为保障。

  在国内,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关键的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元的高价,但就是招不到人,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高级技工。对此,有人将其归咎于社会的职业偏见,认为主要是不理性的教育观念所致。表面上看这种理由成立,不过却有失偏颇。

  没有人天然会产生职业偏见。时下的职业教育动力不足,根本上还在于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从教育到就业,从权利保护到薪酬保障的配套体系,使得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不足。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创新力不强,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处在代加工的初级阶段,职业教育歧视并非高考双轨就能解决。

  现行高考方式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拦路虎,有没有双轨制都不影响选择的自由度。有论者说,现在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去职校。事实上,职业教育发展不力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教育的选择存在误区,老师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实践,自然也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二是校企之间没有建立紧密关系,学生要么在学校中僵化地学习,要么成为企业“不给钱的义务工”;三是国内缺乏一流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也没有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教材;四是技术类人才没有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如果说高考双轨制只是供给上的变化,那么如何激活需求才是改革的核心。因为消除职业教育偏见从来都不只是个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命题。(堂吉伟德)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