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家上学 多元化探索还是因噎废食引争议

2014年04月01日 15:06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也许是出于对子女教育的极度重视,也许是出于对现行教育模式的不满意,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由家长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自任"老师",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模式"的日渐增多,不仅引起社会的关注,也引起各方思考。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家上学"到底有哪些优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部分家长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在家上学"可不可取?"在家上学"要注意哪些问题?记者深入调查走访,试图帮家长们寻找"答案"。

  家里的学童:我的生活我做主

  每天早上6点半,8岁的可儿就起床了。跳绳500个、俯卧撑500个……上午,当与可儿同龄的孩子大都坐在学校的课堂时,可儿在读英文版的《哈利波特》,读到兴处,她开心得哈哈大笑。下午,与爸爸徜徉在游人稀少的科技馆,可儿尽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乐趣。可儿不用书包,也不上学,她的“课堂”就是家,她的“课本”从《大英百科全书》到绘本,包罗万象,可儿她的“老师”就是爸爸和妈妈。14岁的小毕今年上初一,在此之前,她仅仅有过半个学期的学校生活。休学后,小毕每天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给心爱的布娃娃缝制衣服,在父母陪伴下到处旅行……小毕的日子过得惬意而快乐。直到去年,小毕才主动要求回到校园。

  在平阳路的“波的拳击俱乐部”,拳击教练樊国庆13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在馆里练习拳击。他们都不上学,除了练拳击,两个人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做科学实验和玩耍。

  中学教师周老师的孩子上过两年私塾,在重返校园前,孩子也选择在家待了一年。

  李老师的女儿 Amay 今年7岁,从未上过幼儿园和小学。 Amay 的父母曾经是山东省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因对体制教育感到失望,两人双双辞职,自己办起学堂。每天,在父母的带领下, Amay 学英文、读经典,其余时间则跟随父亲练武术、玩耍和阅读。每周,她还要在父亲带领下去美术馆等场馆,或者做义工。

  在家上学的日子,这些孩子过得惬意而丰富。

  家长:在家上学利大于弊

  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在采访中,家长们认为,在家上学比学校教育益处更多。

  理由一:让孩子快乐中学习。小毕的父亲毕老师长期从事儿童教育,他说,当年,6岁的小毕也是带着期待和好奇走入校园。但不久,喜爱阅读的小毕就感到,学校的作业太多,挤占了她阅读和玩耍的大量时间。有一次,小毕考试得了一百分,但老师还是要所有孩子抄一遍试卷。还有一次,老师布置组词作业,小毕用了一个课本里没有的词语,结果老师认为是错的。毕老师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而非“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与女儿商量后,毕老师给她办理了休学手续。

  理由二:可实现因材施教。可儿的父亲曾专职 MBA 培训,在孩子5岁多时,他做了个尝试,用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女儿。结果,可儿在短短一年内,掌握并远远超越了普通小学六年的数学内容,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也突飞猛进。看到很多老师仍然在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可儿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女儿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已经超出了同年龄孩子,如果在家上学,女儿可以得到适合她的个性化辅导,暂时没有必要入学。

  理由三:获得真正的智慧。Amay的父母——李老师夫妻曾在山东省一所重点中学分别担任语文和英语老师,获得过当地“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从教6年的经历让两人感到,体制教育的程式化让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套路化,缺乏这个年龄该有的活力和灵气。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给孩子们智慧,而非死板的知识;教育应该看未来10年社会的需求,而非当下学校的要求。

  理由四:培养自主精神。樊国庆曾获得全省拳击冠军,也曾“下海”做生意,他从自己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主思考的人,而不是“听话”的孩子。樊国庆认为,体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限制太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于是,樊国庆选择将女儿留在家里上学。儿子出生后至今,也没有上过一天学。

  在家上学不失群

  把孩子放在家里,避开了这些父母所认为的体制教育的弊端,但同时,是不是也失去了孩子们成长的一些必要体验和社会环境?“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早已意识到,并在解决这些问题。

  女儿在家上学后,可儿父亲的培训对象从成人转为与女儿同龄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女儿的玩伴问题。此外,他给喜欢舞蹈的女儿报了舞蹈班,让女儿也能有集体生活。

  李老师则通过办学堂的方式,给女儿找到了能够共同成长的伙伴。

  一直从事教学培训的毕老师有自己的学校,女儿可以随时来学校与孩子们玩,性格开朗的小毕从不缺玩伴。

  而周老师夫妻俩都需要上班,孩子与另一位在家学习的“尖子生”共同学习,两人还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樊国庆办有“波的拳击俱乐部”,每天都有孩子们去学习拳击。而两个孩子良好的体魄和果断的性格,使他们成为院子里的“孩子王”。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 Amay 和可儿已经能用英文与父母交流,身体素质也比同龄孩子强得多,阳光开朗的她们特别喜欢和人交流。而樊国庆的两个孩子则给其他孩子当起小教练,甚至还能自己组织活动。小毕虽然只上过半个学期的小学,但上初中后,她的成绩位于班里的中等水平,也很快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未来孩子怎么办

  敢于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家长们早已做好了规划。

  毕老师认为,孩子是具有社会性的,要让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所以,去年,当女儿提出上初中时,毕老师很愉快地将孩子送回校园。可儿的父亲也随时做好了将女儿送入学校的准备,他认为,学校教师队伍有保证,这是在家上学无法比拟的。以可儿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阳光的性格,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周老师的女儿在家上学一年后,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她也重新回到校园。

  而李老师和樊国庆则给孩子规划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李老师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孩子们不必非拘泥于上学这种形式。通过多年的游历,李老师搜集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他认为,孩子在家可以享受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真正的智慧,将来会成为卓越的人才,未来的出路也可以有很多,或参加高考,或考取国外大学,还可以什么都不考,凭学到的技能谋生。而樊国庆认为,孩子懂得了独立思考,从生活中学习到真正有用而宝贵的东西,就不必过于担心未来。

  教育多元化的探索

  对于“在家上学”,省社科院研究员朱伊文表示,这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探索,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她说,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在校学习的同时,也是对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的培养。但对孩子而言,平等尊重比接受所谓的“挫折”更重要。上述几位家长的素质都很高,孩子在家里读书,可以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和更为平等的对待,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可能更强。

  她表示,现在职业的选择和生活方式早已不是单一模式,在家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未来。孩子在学校上学虽然看起来更“保险”,但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经历的事情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创伤,都是未知数,这种选择同样有“风险”。教育专家:不可简单模仿

  山西教授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心理专家吴庆宾提到,孩子在家上学,亲情的连接和传递会更多,孩子也能获得更多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太原师院附中的李晔老师也认为,学校普遍比较看重成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是种限制。

  但同时,他们认为,选择在家上学还是面临着风险。吴庆宾提到,在家上学的选择对孩子成长的利弊需实践去证明。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是群居动物,通过团体生活,才能培养合作意识。朱伊文也提到,集体生活的优势是在家上学所无法替代的,家长需要在此方面下更多功夫。李晔老师则认为,学校生活可以培养孩子们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这是社会的需求,在家上学显然在此方面有所缺失。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副主任钱学锋和解腊梅则对在家上学持否定态度。她们认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在核心价值观、知识技能方面都有培养目标,教师也是经过培训的专业队伍,这是在家上学很难保证的。家长因体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而选择放弃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是因噎废食。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和解决,而非一味否定和回避。

  同时,专家们也提到,5个家庭的选择是慎重考虑的结果。这些家长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从教,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思路,这样的优势是一般家长无法企及的。而在家上学更依赖于家长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他家长绝不能单纯地复制和模仿。

  教育局:在家上学有违法律

  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田宝华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的行为是违法的。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父母应该保障孩子顺利实现这样的权利和义务。

  而从教育角度讲,田宝华认为,家长的这种选择也是欠妥的,学校教育毕竟是相对成熟的,适合最大多数孩子需求的教育。而目前,学校教育也在正视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更新教育观念。希望家长们审慎思考。

【编辑:刘彦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