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毕业生遭遇更难就业季 转观念说来容易做来难

2014年04月15日 20: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西宁4月15日电 (丁洁琼)“既然送孩子去读大学,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去餐饮等服务业或是去条件艰苦的地方打工。”西宁市民孙敬兰15日如是说。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相比于2013年的699万毕业生增长了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在中国,和孙敬兰有着相同或相似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今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武汉的90后小刘找到一份到阿联酋迪拜从事奢侈品销售的工作,月薪人民币7000元加提成。小刘对这份工作很满意,觉得专科毕业后找到这样的工作实属不易,但小刘的妈妈觉得大学毕业后要出去卖东西,因而死活不同意。

  无独有偶,近日有南京大学女硕士高俊歌辞职后应聘火锅店“管培生”而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报道,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褒贬不一的说法中关于“就业观念”和“人生价值”的界定和衡量再次突显出了矛盾。

  有人质疑,“想做服务员,高中毕业就该去了!浪费了七年时间和国家那么多教育资源。”有人支持,“管培生是企业里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支持她从基层做起。”

  在被冠以“更难”称号的就业季里,又会有多少人像高俊歌一样选择呢?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考试,去争取一个有正式编制的稳定工作依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可见转变就业观念并非易事。

  就读于青海师大体育学院的何赣昌告诉记者,他毕业后要依照父母的意愿回江西老家考取教师编制,从事教师职业,因此他从未考虑过从事别的职业,“如果考不上,就准备继续考。”

  青海师大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张欣目前正在准备考公务员,她说,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是这样,只要有考试,就会去考,多考一次,机会就多一次,“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有社会地位的工作。”

  对此,青海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普权认为,“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意识,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转变实际上并没有及时跟进。

  张普权说,“转变就业观念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纵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尽管这个过程很慢,但情况还是相对乐观的。”

  张普权表示,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相对过剩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就业难,会迫使一些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转变观念,但是“有业不就”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此外,张普权还认为,在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应该从根本着手,顺应社会需求,把握好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进行总量调控。中国现在缺少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如果国家能建立培养和使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机制,保证较好的福利待遇,也可以逐渐让人们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