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小升初择校手段五花八门:假离婚、假租房

2014年04月19日 18: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我刚才看到有一个小孩的妈妈,她就跟她老公离婚,就是因为一定是要父母户口在一起,她不在一起的话没办法,她就提前两年办了个离婚。她才报上名。”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的时候为了孩子,婚姻几近破碎的家庭,会勉强维持着撑下去。可是在南京,对话中提到的这对夫妻,为了孩子,俩人却离婚了。

  那么离婚为了什么?为了报名,为什么报名,要为此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因为这两天,江苏南京正在进行"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区教育局登记报名"的过程,这个报名,就可以让孩子回到户籍所在区去上学。

  回原籍登记报名之后,就可以参加户籍地的学校摇号。而南京市鼓楼区,因为优异的教育资源,让很多不在优质学区的家长打起了算盘。比如说刚刚说的假离婚。一位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说,不少家长都是拿着离婚证来登记的,其中很多都是近期刚刚离婚的。但负责人员称,有些假离婚,一眼就能看出来。

  工作人员:像他们这个情况,他们肯定是瞎搞,他们不懂政策,我们看过他这个17号领证,18号来报名,这个根本就不可能的,他那个招生规定上面都有要求的。

  再比如,父母属于单位集体户口,而单位又属名校学区,那么就得千方百计证明,家长名下没有房产。在教育局登记现场,就有这么一位高校教师,他户口也在鼓楼区,自称名下无房,为了让孩子能够上白下区游府西街小学,他常年在附近租房住。

  教育局工作人员:小孩在游府西街小学读书,他把户口挂到这里。

  学生家长:你看出生在这里,这个还有什么讲的呢。

  教育局工作人员:游府西街的家长一般外面很少没有产权证,这是我初步的判断。

  学生家长:就学校分的一套没有房产证的。

  教育局工作人员:那你就把她要的相关材料带过来。

  学生家长:我又不在那边生活怎么带过来,你不是在故意为难我嘛。

  按照规定,这位家长要拿出他和房东的租房协议、房产部门开具的名下无房的证明,并且能提供生活在出租房内的水电气等票据,才有资格在名校云集的鼓楼区报名。

  而下面这位学生家长,为了优质学区,选择把孩子的户口挂靠在爷爷奶奶家。

  家长:户口在爷爷奶奶这边。

  教育局工作人员:应该把孩子户口牵到他爸爸这个地方来。

  学生家长:是,我们把他迁过去就是因为跟他爷爷的房产嘛。

  教育局工作人员:那个两回事,这个和户口没关系,你就算去争房产的话你可以到公证处去公证去。

  学生家长:那我先登记。

  教育局工作人员:这个我不好帮你登记,你不把户口迁过来我怎么帮你登记呢?

  学生家长:那我现在办,也来不及哎。

  教育局工作人员:你只有户口一致才能登记。

  南京小升初政策中明确规定,凡持老人产权证上学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的父母双方是无房户,二是孩子出生后的户口一直都与老人在同一户籍上,从未迁动过;三是父母、孩子与老人实际居住在一块。

  五花八门的择校手段,就是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可都跑到了优质学区,也让当地的教育部门不堪其扰。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曹小平:因为鼓楼区学校相对比较好,老百姓比较追随我们鼓楼区的中学或者小学。比如说我们5月份,特别是小学5月份我们报名的时候,两个班的学生,就我们原来的计划是6个班,然后到了8月份就没办法报。因为老师我们配备要一年招聘,而我们的书要半年预订,所以我们鼓楼区要求我们的家长在一年前就是在5月份之前就要把户口、产权都办齐了。

  还有的家长,甚至找亲朋好友,也就是把全家人的户口迁入姑舅姨叔家中,有时候就出现,一大家七八个人住在面积仅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以上咱们提到的"很多招数",因为政策的严谨性泡汤了,当然也有些漏洞是依然存在的。在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眼下,南京的一些家长的心情和做法,并不新奇,在很多报道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北京昨天小升初出新政,迈出一大步。希望更多的教育新政,尽快出台,让家长们的日子过得安生些。

【编辑:王浩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