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复旦学子写求情信无可指责

2014年05月08日 15:5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日前,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之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建议给被告人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177名学子表示,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林森浩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5月7日《法制晚报》)

  “我们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我们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立即执行。”——复旦177名学生的联名求情信,能让人感觉到那种纠结的情感:一方面,对受害同学黄洋的死,他们“极为难过、极为悲痛、极为同情”;另一方面,对林森浩投毒行为的愤怒,他们同样“非常愤慨,同声谴责”。这说明,联名写求情信的同学,和我们对这起事件的看法,本质上并没有任何不同;相反,作为同窗,他们也许更加别有一番感同身受之剧痛。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写这封联名信呢?他们要求法院不公开他们的个人信息,说明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封联名信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骂名。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网上各种难听的话都有,有的说“丧尽天良的不止罪犯一人,还有177人”,有的说“这样的学生简直是渣滓”,有的感叹“悲哀,整个复旦的悲哀”,有的怒斥“给林森浩一个机会,谁来给黄洋一个机会”,还有的质疑“肯定是律师出的馊主意”……

  对此,签名的同学表示,“我们签名都是自发的,大家觉得黄洋已经去了,如果林森浩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损失太大了。我们觉得应该呼吁一下,没有别的目的和想法。”——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黄洋已经去了,林森浩被判死刑也无法让黄洋回来,而林活着可以赡养黄洋父母。曾经,有一位母亲,就在法庭上为杀害自己独子的凶手这样求情,“我今天想跟法庭说,能够轻判他就轻判他吧。都是父母养的,我的儿子已经死了,就是判他死刑,我儿子也活不了了……”

  当然,这种话从伟大的被害者母亲嘴里说出,具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力量;可是,从投毒者同窗的嘴里说出来,却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人人都会问一句“要是你养了二十多年的儿子被毒死了呢?”是啊,被害者家属的谅解,与旁观者的谅解,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些同学原本也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为什么还要“瞎掺和”呢?更何况,多位律师及专家已经表示,请求信对二审量刑的影响可能性不大。

  所以在我看来,这177名学子的求情信,无论在法律层面有多大意义,至少在道德与情感层面,都是一种情义的担当。无论怎样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也是一条生命,任何生命的即将离去,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这177名学子想要为他们曾经的同学“做点什么”,我认为这种情感不仅是可以理解的,更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所非常稀缺的。

  如果说辩护律师为杀人犯辩护,是一种职业一种工作;那么,复旦学子为向同学投毒的凶手求情,也绝不是“多管闲事”,更不是“丧心病狂”。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为此咒骂为此痛斥。情与法的冲突背后,不妨让法律的归法律,让情感的归情感——我们相信法律的公正,也不唾弃情感的价值。(舒圣祥)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