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就业报告岂能“自说自话”

2014年05月21日 10:5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期,根据教育部要求,国内75所部属高校相继发布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质量报告”明细列出:哪个学历层次就业率较高,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哪些……然而,热闹之余,却也有着一份“自说自话”的隐忧。

  从时间上看,不少高校计算就业率的截止日期有早有晚,早的截到去年10月,晚的到去年12月31日。同时,统计口径似乎也不尽完备。以就业率这一指标为例,有的就业报告中做的是“加法”,即将所有升学、创业、签订三方劳动协议的人数之和,除以毕业生总数;有的则做“减法”,先将毕业生总数减去未登记就业人数,所得之差再除以毕业生总数。无论是日期上几十天的时间差,还是指标统计方法的差别,反映到最终报告中,虽可能仅仅是小数点后一位的细微差别,却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关于就业求职的采访中,有学生和家长提出了另一番 “不着调”——原本希望从就业报告读出点求职参考,结果发现不少学校的报告似乎都有些“为己所用”。如自家就业的大型企业多,便大篇幅强调就业“500强”公司的人数,对专业冷热只字不提;有的强调学生出国深造盛况,对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可改进的情况就少有分析。

  推进《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意在客观反馈就业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做出来的报告,是否真能承担这一重任呢?要知道,它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像一张“体检表”,只有统计指标统一、测量方法明确,才能准确反映整体“健康状况”,若有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据了解,明年起,更多高校也将向社会发布促进就业的“质量报告”。有理由期待,教育部门尽早制订更加细化的统一要求,令数据具备更大公信力和可比性,对学生、家长乃至用人单位更具参考价值。(彭德倩)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