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州今年25所高中招2365名特长生

2014年05月21日 16:17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25所高中招2365名特长生

  在校期间专业成绩将接受动态管理

  市中招办同时发布了郑州市区2014年普通高中体音美特长生招生办法和初中特长生招生办法。郑州市区户籍的考生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可报名,符合条件者可于5月22日到郑州回民中学体育馆报名。今年将对所录取的特长生在校期间专业成绩进行动态管理。

  ◆ 特长生

  报考特长生条件要看清

  今年,考生想报名体音美特长生考试,须具有郑州市区户籍,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学籍,另外,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可报名;报名的考生须是2011年小升初体育尖子生;或在初中阶段参加市级以上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主办的体育活动,并获得前八名(持有证书)的考生。报考艺术团的考生为2011年小升初艺术特长生;或在初中阶段参加市级以上教育、文化行政部门主办的艺术活动,并获得艺术三等奖以上(持有证书)的考生。

  符合条件者,可携带相关证件及证明材料,于5月22日(星期四)上午9:00~12:00,下午3:00~6:00 到郑州回民中学体育馆(城北路4号)报名。

  根据市中招办下达的招生计划,有25所高中招生2365名特长生。

  初试由市中招办统一组织

  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生(含体育尖子生)测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初试由市中招办体艺组统一组织实施,凡通过资格审查、符合招生条件的学生必须参加初试。初试合格后方能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专业复试。

  初试时间定在5月24日,5月25日(星期日)上午9:00在郑州回民中学体育馆公布专业初试合格名单并发放合格考生报名登记表;5月25日~27日各招生学校组织专业复试;5月28日前,各招生学校将专业复试结果告知考生。

  特色学校(班)、艺术团于5月23日~27日自行组织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测试。5月28日前,各招生学校将专业测试结果告知考生。

  专业测试合格的考生名单于6月10日~16日在郑州教育信息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考生,由市中招办体艺组将专业合格考生名单报市中招办备案。

  特长生专业成绩将动态管理

  根据市中招办公布的招生纪律,各招生学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业测试,各招生学校录取的中招体育尖子生、艺术特长生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择校费。

  从2014年开始,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班)、艺术团绩效考核制度。对所录取的特长生在校期间专业成绩进行动态管理,依据绩效,制定下一年度学校特长生招生计划,对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学校,将逐年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止该校特长生招生。

  ◆ 中专招生

  分现场报名和网上报名

  今年,郑州市中专学校计划招生1.6万人。郑州市普通中专今年招生计划16705人。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进行,网上报名时间为5月28日~31日,现场报名时间为5月29日~30日。

  在郑州市初中学校在籍就读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含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新郑市、中牟县、上街区的学生),登录“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信息服务平台(zk.hagaozhong.com)”,按系统提示和要求完成中专考生志愿填报即可。

  往届生和户籍在郑州市、在外地市借读返郑考试的学生均采取现场报名,市区报名地点在郑州市第五中学(郑州市南关街3号)。

  现场报名须持以下证件:户口簿或身份证原件及其复印件;近期两寸半身免冠彩色照片三张;2014年郑州市县(市、区)教育(教体)局体育成绩通知单。

  ◆ 中职招生

  中职学生可免试入学

  今年,郑州市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为4.3万。中等职业学校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也可继续面向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招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参加中招考试,也可免试注册入学。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原则上单独编班并缩短学制至1~1.5年,同时可免修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准予毕业。各学校要采取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的方式进行招生。

  参加考试的市区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市区以外的考生可由考生或家长携带身份证或户口本到郑州市第五中学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不参加考试的往届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及其他城乡青年可直接到本人所选择的学校登记注册。记者 张勤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