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母校在消失 青春记忆何处安放

2014年05月22日 11:05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一张流传于网络的“贵州遵义四中老师下跪”的照片,让一所百年老校的命运引起了广泛关注,能让老师们“跪求”保留的学校里,蕴藏着师生们怎样的情感和牵挂?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加快,一些学校包括不少百年老校被拆迁的例子并不鲜见,拆迁的原因也名目繁多。许多人惆怅不已:母校去哪儿了?到哪里寻找我们的校园记忆?

  (5月21日新华社)

  你的母校?是还真实地存在着,还是仅仅存在于你深深的脑海里?一方面,是城镇化的步伐不断推进;另一方面,是撤点并校的齐步进行。很多人的母校,就这样悄悄地消失了。在今年两会上,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十几位代表委员,结果是大部分人的母校已经“面目全非”,或改头换面、迁址重建,或因撤点并校而“名存实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有些改变在所难免,但“消失的母校”,仍让人倍感怅惋与遗憾。

  一所学校,无论其是否著名,也无论其有无悠久历史,都承载着许多人的青春记忆。操场上的打闹、桌子上的三八线、严厉的老师、天真的同学、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我们的汗水、我们的成长,都与母校的栽培有着莫大的关联。遗憾的是,国内城镇化的发展,过多地强调对“新”的追求,从而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承,对乡愁的保护,对青春印记的呵护,这是“母校不断消失”的根源所在。

  如果你回到记忆中母校的位置,如今却变成一栋栋商业楼,或者变成了养殖场,真不知道你内心的情绪,该有多复杂。对青春有着重要见证的场所不复存在,想想都让人感到锥心的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保峰曾经表示,“为了给城市建设、商业开发让路,许多校园不复存在,从表面上看是拆了一所学校,实际上折射出我们对历史的态度,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诚如斯言,消失的母校背后,其实是无处安放的青春记忆。

  对于母校的保护,也不全是痛楚的记忆,还有正面的案例——2013年9月,兰州市城关区最中心的百年老校兰园小学面临拆迁,事件曝光引发社会争议,最终兰州市、城关区两级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停止兰园小学拆迁计划,兰园小学将在原址永久保留。这是民意的胜利,也是坚决不妥协的胜利。在当时兰园小学老师的联名信中,有一句话至今为人们所提及:“优先发展教育和学生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如果把一个百年老校都铲平了,还谈什么城市品位和进步?”这样的警言,理应为每一个决策者所信仰。

  自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是百年名校,都有不被拆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但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对学校进行拆迁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以呵护许多人集体的青春记忆,应该不算太过分的要求。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所言,“现在国外很多学校,理念先进、设施现代化,但还是尽可能保留着各种古建筑、遗址、雕像等,给人一种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是的,我们保留了一所学校,不仅仅是保护了一方土地而已,而是保存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保存了学校应有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评论员 龙敏飞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