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电子科大开发APP帮农民工找工作

2014年05月22日 13:57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每年9月,一场创新盛宴就会在电子科大拉开大幕。记者看到,给老年人设计的“跌倒检测器”和火柴盒差不多大小,可让老年人挂在腰间。参与研发的学生唐薇摆动盒子,旁边的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个正在走动的虚拟人像。她突然将盒子往下一压,人像旋即倒地不起,屏幕上跳出“家中电话”和“医院电话”两个图标,这时只需按住图标,家里人或医院就可以接收到报警信息。

  以后测颅内压

  或不用穿刺

  电子科大工作室负责人赖波告诉记者,学校定期请各类企事业单位来学校开讲座,和学生座谈,方便学生把握市场动向,及时捕捉市场空白。就在那次座谈中,医疗企业就在无意中说到,当前,测颅内压和脑血氧一般都要穿刺。正是这句话,让工作室的同学们灵光一闪。“记得小时候查血,看到针管扎进中指时,心里都不舒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更甚于小针管吧!”赖波说,接下来,他们便和医疗企业合作,研发无创型的检测仪,目前临床试验已近尾声。

  新投影仪亮相

  到处可当“白板”

  电子科大银杏林工作室负责人陈龙则是在和电子白板生产厂家的一次谈话中,敏锐地察觉到当前电子白板的缺陷:“价格贵,维护成本高。”如果不要白板可不可以?他们突发奇想:如果有一款“投影仪”,可以将教室墙壁等任何平面直接变成“白板”,不就节约费用了吗?他们随后进行了设计。

  “有一次参加办公文具用品展,我们将这个设备放在一个柜子底下,把柜子表面变成了“白板”。没想到,小朋友特别喜欢,拿着特制的电子笔,就在上面涂鸦。”这一场景激发了他们的灵感。陈龙连广告词都想好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乱涂乱画了。”

  据介绍,电子科大学校教务处每年都拿出400万,用于支持学生去实践他们的创新想法。在“车库咖啡”,学生们课后周末可以边喝咖啡边进行思想碰撞,展示室里则陈列着学生们的创意产品,常有校外技术“星探”过来挖掘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

  成都商报讯(记者 王冕 摄影 王天志)在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已经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学校要求,在四年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修满4个创新学分。要取得这些创新学分,他们可以选修创新课程,参加亚太机器人大赛等学术科技竞赛,或干脆自己想一个点子去付诸实践。

  成立创新创业中心

  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帮助学生们去孵化他们的奇思妙想。据中心主任徐科介绍,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300多个。

  在徐科看来,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作为学校,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更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他说,所以中心会对这些金点子进行筛选,“大概有10%的创意项目能脱颖而出,进驻中心,成为独立的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不仅能获得独立的房间,免费的办公设施,还能得到更多产生创意的机会。

  曾经的成都创萌工作室、如今的成都加减法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帮农民工找工作”的手机应用软件。

  “我要找工作。”公司负责人杨毅打开软件,对着手机说,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请问工资要求多少?”“那就3000元嘛!”杨毅又说,屏幕马上显示出“成都五金电器公司”、“成都建材公司”这两行字。再点击一下,手机便开始自动给公司打电话了。

  杨毅说,这个创意也来源于市场空白。“现在是有很多招聘网站,但农民工很少用电脑。我们就发现,用便宜智能手机的农民工倒很多,所以就开发了这款软件。现在正在研发四川话版本,让他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徐科则告诉记者,这个创意还得到了四川省人社厅的关注,相关领导还曾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每年出资400万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创新创业大赛自2011年开始举办,参与人数逐年递增,到2013年时已突破万人。

  据介绍,学校教务处每年都拿出400万,用于支持学生去实践他们的创新想法。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又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软件环境。以硬件为例,在“车库咖啡”,学生们课后周末可以边喝咖啡边进行思想碰撞,展示室里则陈列着学生们的创意产品,常有校外技术“星探”过来挖掘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

  另外,在锦城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实验室里,4个由金属做成的马、羊、牛、象4个动物模型栩栩如生地安放在桌面上。机械工程系大三的艾瑞告诉记者,乏味的传统教具零件被重新设计打磨,并被组装成了一个个有趣味的动物形状。细看这些动物,每一个都是由十余零件组成,艾瑞介绍说,每一只动物身上的零件都可以完成课程相关的全套实验,用完之后,就可以再组合成动物的形状。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上课趣味,使用教具也更方便。而由于马、羊、牛、象各自身上的零件参数不同,用它们做实验,还可以防止数据抄袭。

  川大锦城学院:

  抽签抽到什么

  那就设计什么

  班中的同学们将生活常见、常用物品写在纸上,每个人抽5个签对物品进行功能组合。抽到哪两种物品,就用这两种物品推出一个发明。

  太阳与手表的组合,能成为太阳能手表;风扇与MP3的组合,能变成音乐电风扇;雨衣与背包的组合能成为多功能的雨衣包……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机械工程系出了个“最牛发明班”,全班33人,30人申请专利并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通知书。

  这个班级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的一个试点班。在浓浓的创新氛围之中,创意的萌芽落地生根,学生都沉醉在发明的世界。而“最牛发明班”火了之后,试点班的经验开始向全系甚至全校推广。“发明班”带起了“发明系”,现在,整个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们已经累计申请了90余项发明专利。对他们而言,创意就像泉水,喷涌出来之后,就源源不绝。

  锻炼创意 学生抽签

  在“最牛发明班”2011级机械制造专业5班中鼓励发明和申请专利,原本是机械工程系办公室主任但长林的个人想法。他希望这些每天和零件、图纸打交道的学生们,能用自己的创意制造机械,进行突破创新。

  然而,创造却是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发明什么?怎样生成创意?这在最初,难坏了班里的学生。其实,创意很多时候就从生活中来。班中的同学们将生活常见、常用物品写在纸上,每个人抽5个签对物品进行功能组合,“发明班”最早的发明创意就是由此而来。李维抽到的签中,有“太阳”和“手表”,而他申请专利的创意发明就是“太阳能手表”。把太阳能电池板制作成表带,为手表提供能量。

  有创意自然需要鼓励。针对机械制造5班的创新特色,学院将其作为了创意发明“试点班”。专门教《创意学》选修课的老师被指派手把手指导该班的学生进行发明,《创意学》选修课也成为了全班人人都修的课程。为了帮学生们顺利申请到专利,老师们将专利书的写法、专利申请的步骤通通作为必要内容教给学生。学校甚至指派专门老师去接洽专利局,在学生有了成果之时,还会亲自带着学生去跑专利局。

  全班33人 30人获专利

  自2012年初开始,试点历时一年,“发明班”33人中,30人拿到了个人的专利授权书。如今,“发明班”的经验开始在机械工程系全系推广。

  以但长林作为技术顾问,“发明班”成立了“创新突击小组”,专门对全系同学进行创意、发明方面的指导,顺便还指导专利的申请流程等。“我们要力争全系所有班级都有国家实用发明专利”,但长林称,目前,全系已有90余同学申请了自己的专利。

  “但鼓励学生创意发展,目的绝不只是申请专利”,但长林知道,培养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将想法落到实际,将专利中的发明做成实物,甚至投入使用、进入市场,更是学校正在进行的步骤。已经“提档升级”了的“发明系”,如今已不再局限于创造“小发明”。健身器材、实验教具、投影吊架等一批技术更为复杂、更为先进的新发明逐渐被构思出来,并且做成实物,甚至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再下一步,我们就考虑联系商家,将学生的发明真正投入市场,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川大艺术学院:

  谁在通道

  砌了一堵墙?

  史上“最好耍”的作业———喊上好朋友去最爱的地方旅行,回来交一份“游记”,结果学生们把旅游中捕捉到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

  当很多学生还过着“上课听理论,下课看书本”的生活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不能不让人羡慕。他们即将享受到史上“最好耍”的作业———喊上好朋友,去你最爱的地方旅行,回来交一份“游记”即可。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针对创新思维的严肃训练,要求学生把旅游中捕捉到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而在艺术学院,自由创意的气息无处不在,学生不仅能玩转3D打印机,甚至为了呈现作品,还能“造”一面墙立在学院中。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周炯焱表示,在电脑、英语普及到每个学生的今天,枯燥学习对他们意义不大,尤其是对搞设计的人来说,在“玩”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更可贵。

  作业是交“游记”

  这门课叫“多元化的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研二男生崔珂嘉还记得4月25日第一次上课的情形,那真是“让小伙伴都惊呆了”。授课老师不止一位,而且都不来自川大,有自由摄影师,有设计师,还有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授。听课的学生也不分年级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共来了130多人。

  “印象最深的还是肖老师的课。”崔珂嘉口中的肖老师,是自由摄影师肖波,他是第3节课的主讲。课程一开始,他就展示了一场奇幻的泰国之旅,还处处设置了悬念。“肖老师先是展示了他在泰国的很多街拍,后来又放了很多他入住曼谷W酒店的照片,问我们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学生们立刻开始头脑风暴,细心的崔珂嘉发现,原来那些街头的景色,正是这家酒店设计灵感的来源———街头类似火三轮的车灯被搬到了酒店墙上,各式车灯五彩斑斓;酒店床头的抱枕并不是中规中矩的方块,而直接换成了一副泰拳手套……而课后的作业更让人大跌眼镜:本科生3人一组,研究生1人一组,来一次3天的旅行,拍下旅途中可以用做设计的元素,回来交一份“游记”。

  这是学生们鲜有接触的思维训练课程,看似很自由,又有内在规律可循。崔珂嘉这样来理解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都是做设计的,而世界上著名的设计师一定都去过很多地方,亲眼见过的东西才深入人心,这是获取设计素材的全新方式。

  多元化思维训练

  这门课的牵头人,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周炯焱对这门课的看法更深入,“在电脑和英语普及到每个学生的时代,枯燥的学习对他们没有意义,让他们感兴趣,在玩中把脑子动起来才关键,这也是创意灵感的来源之一。”他表示,除了这门课,设计系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无处不在的。

  有一门拿旧材料设计作品的课程,老师开始不提任何要求,就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想”,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是学生最自然的流露。比如,有的人拿竹编筛子绣川剧脸谱,有的在灯罩上刻出扎染的花纹,灯光一亮起,投射在墙上的花纹就成了放大版,“有一个同学更绝,他做了一面墙把学院里的一条通道堵住,上面全是装水的瓶子,中间几瓶灌了红色颜料,组成一个惊叹号,以此警示大家节约用水。”这些看似“不规矩”的行为,在艺术学院都是允许的,为的就是不限制学生的创意思维。

  目前,上“多元化的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川大文科楼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艺术与媒介分中心里,购置了大量与设计相关的先进设备,比如3D打印机。周炯焱介绍说,先进的机器并不神秘,只要学生需要,就可以申请使用。在各种支持下,川大艺术学院学生的作品亮相于成都创意设计展、四川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等,甚至还赢得了去知名设计公司实习的机会。现在,周炯焱打算把“多元化的设计思维训练课程”打造得更加精细,争取发展成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成都商报记者 江浪莎 王垚 王冕 摄影 王天志)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