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取消高中招择校生应建立配套机制

2014年06月19日 11: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政府部门要把外地学生求学纳入教育财政预算。不能因取消高中择校生,就把外地生拒之门外。

  北京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4年北京市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从今年起,北京市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同时停止公办高中择校生收费。

  这是对教育部有关规定的落实——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2012年上半年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中要求,三年内取消公办高中招择校生。而要真正落实到位,必须建立相应配套机制,保障公办高中的投入,消除靠收取择校费赚钱的办学思维。

  我国一些地方的公办高中之所以招择校生,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高中为非义务教育,不均衡情况客观存在,受教育者有权选择高中;二是社会存在择校的需求,通过招收择校生,学校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办学经费,缓解高中办学经费的紧张;三是利用择校生的收费,设立奖助学金,可以为更多贫困学生提供求学机会。但是,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却越来越遭遇社会质疑,被认为是制造教育不公平和教育乱收费的温床。

  首先,公办高中是政府保障的公共教育资源,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应平等地提供给受教育者,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说到底是“花钱买分数”,制造了教育不公——学校留出一定的名额用于招择校生,也就减少了其他学生进该校的机会。如果取消择校生,把这部分名额用于统一招生,可以扩大所有考生进入该校的机会。而在一校之内,学生有统招生、择校生之别,也制造了学生的不平等。这种双轨制,有如当年大学的公费生、自费生,只有并轨,才能让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

  再次,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经费收支并不透明,虽然学校说要把这笔钱用于办学,但在不少学校,这成为了教师的福利,甚至变为学校的小金库。

  正是鉴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此前,已有不少地区宣布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而择校生、择校费能否彻底取消,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保障高中学校的投入,如果高中学校的投入不到位,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支配下,择校会从公开走向地下,择校费会变更为捐献资助学费等名目重出江湖。——这在义务教育阶段尚且存在,就别提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了。加之对于学校乱收费由上级行政部门检查,很可能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串通一气。

  对于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也有一些舆论认为,这使得一些本可通过择校方式进入公办高中的人(比如外地生)失去了择校的机会。这一度成为有关部门拒绝取消择校生的理由。对此,需要理性地分析。本来,这样的“机会”,就是值得商榷的。择校生(也被称为“议价生”)的理论来自国外,但在国外,公立学校是不招收所谓“议价生”的,学生入学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私立高中、私立大学收取“议价生”,这曾在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学校、学生“双赢”的事,但现在,私立高中、私立大学招收“议价生”,也遭遇公平质疑,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收取议价生,根本就行不通。

  另外,对于因取消择校生、择校费而导致外地生无法再择校的问题,这需要教育部门反思“给钱才让其读高中”的思路,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是大势所趋。外地学生在北京求学,应该在推进异地高考、异地中考的整体改革背景中,取消“外地”身份限制,也就是说,公办高中的招生应平等地向外地学生开放。政府部门要把外地学生求学,纳入教育财政预算。不能因取消高中择校生,就把外地生拒之门外。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只能矮化教育——只认钱,不认人。

  (■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