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日报:客观看待“状元热”

2014年06月24日 13:1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随着高考成绩放榜,各地“状元”名单陆续公布,有媒体称到了“高考季”保留节目时刻。与此同时,呼吁“状元热”该降温的声音也不少,政府层面可谓禁令频出。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状元炒作,一些地方出台具体针对措施,如海南、黑龙江等省已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相关机构不得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名次信息。

  “状元热”有其值得反思之处。一直以来,社会存在着重奖状元现象,荣誉、资源过度向“状元”汇集,造成了不好的风气。一些过度渲染“状元”的宣传报道,一些“状元”坐着高抬大轿游街的景观,往往传递着一些恶俗的趣味。“状元”一旦被过度炒作,往往渲染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败坏着人的感官心理。

  尽管如此,有必要认识到,“状元热”并非单纯炒作的产物,它有客观成因。高考是一种分数竞技,高考招录按照严格的名次进行,高考的第一名就是这场考试中的最大胜利者,必然会引人称羡。不管是否情愿,“状元”产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得到了整个考试系统的最高评价。“状元”可以选择最好的大学,有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所描绘的最好前景。“状元”身后的莘莘学子,正在以全部身心投奔到这场竞技运动中,正在以“状元”为励志范本。这是“状元热”产生的土壤,它客观存在,没办法否认,更需要正视和理性分析。

  “状元”未必真正最后成才,他们的未来道路依然有风风雨雨,在大学时代就会遇到各种坎坷,“状元”的光环可能将过早消退。但是,热捧“状元”的人们,相信很多也认识到这一点。毕竟,“状元热”本身并不是一种人才热,而仅仅是考试热,就如热捧某支球队的人们仅仅是出于看球的热情。人生道路有很多阶段,“状元”是高考阶段的功成名就者,这是客观事实;“状元”有多受重视,取决于高考有多大的分量,是不是“一考定终身”,这是“状元热”存在的基础。

  归根结底,“状元”本身带来的影响其实有限。“状元”并不会改变所在学校的升学率,而一个升学率本来就很高的学校,可能年年收获“状元”,“状元”是高升学率的成果而非原因。学校是否单纯追求升学率,这要看教育体制存在着怎样的激励模式,要看教育资源以怎样的方式配置,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受到“状元”的刺激。有无公布“状元”名单,学生们也清楚总会有第一名产生,励志范本既有“状元”,也有其他素材。某种程度上,高考背后的万千现象,集中于状元体现了而已。

  事实上,这些年来,“状元热”本身也在消退。以前“状元”报道铺天盖地,背后的“深度挖掘”用力甚猛,“状元”的前世今生都被关注,而如今,我们更多只是看到名单,和一些常规的学习方法、心得。社会赋予“状元”的荣誉形式也变得简洁,现在状元游街现象、敲锣打鼓现象等等倒是不多见了。“状元”进入大学之后的沉沦故事也有更多人关注,说明盛情之后还有反思,看待“状元”的视角更多元,也更加理性化。某种意义上,不必对“状元热”过分忧心,任何事物的大热都难以长久,尤其是这种周期性的“热”,慢慢都已变成了例行公事。

  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有更多改变,新的评价体系、新的激励机制将慢慢改变传统的一套,相应的也会出现新的现象,以及新的热情。评论员 肖畅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