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虚假沟通伤害双方亲密感 分享感受建立滋养型家庭

2014年07月01日 14: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有一次,在女儿幼儿园的共享图书馆里,借到一本《卡夫卡变虫记》绘本。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卡夫卡的小男孩,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甲虫。然而,卡夫卡的爸爸、妈妈、妹妹竟然都没注意到!卡夫卡在学校里一天下来,校车司机、食堂阿姨、老师、同学,都没有发现卡夫卡变成了虫子,除了卡夫卡的好朋友迈克尔。直到卡夫卡放学回家,爬到了天花板上,卡夫卡的爸爸、妈妈、妹妹才发现他真的变成了一只虫子。父母向卡夫卡道歉,并告诉他,“我们永远爱你,不管你是男孩还是虫子。”第二天,卡夫卡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我们身边的亲人,有时真的被忽略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正如张语麟所说:“我竟然粗心到忽略了我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变化”。有个朋友讲了他家里的一件事。有一天他看到父亲理发了,随口问了一句,“爸,你理发了?”结果他的父亲没好气地说,“我都理了好几天了!”或许这些情境对许多朋友都不陌生。也许是因为习焉不察的原因,身边的亲人就这样被忽视了。身边的人其实每天都在变化,只是我们无心觉察。

  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的人,往往对其他人缺乏足够的关注。有些人的心智一直没有从“自我中心”的阶段成长起来,他们对家人的爱也因此被禁锢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除了因为自我中心或自我关注封闭了爱的流动之外,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因善意的谎言导致亲人之间沟通受阻。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就用了很多善意的谎言:我不困,我不疼,我很好……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是希望子女可以安心。子女长大后,求学到了外地,对父母也常常会说:我很好,我没事……

  这些谎言的动机通常都是美好的,为了让对方感觉好一些,或者至少不让对方感到难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沟通方式是缺乏人际边界的表现:说话的人超越了界限,为对方的感受负责。在沟通中,如果说话的人出于真诚,实事求是地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至于倾听者如何反应,完全在于倾听者的解读。当父母和子女沟通时,双方都在隐藏真相,并为对方的感受负责,这种沟通无疑是沉重且伤害亲密感的。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为对方的感受真正地负责,所以,这种谎言式的沟通终究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将对方“背负”在身上,艰难和隐忍地一步一步与家人渐行渐远。

  还有一种不利于家人之间传递爱的沟通状况,那就是把亲情看得太“理所当然”,以为在家人面前,再肆无忌惮都会得到包容或者宽容。不少人总觉得与父母的关系不会有什么变化,回到家还是一样,所以心安理得。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对家人之外的人可以彬彬有礼、关爱有加,对家人却截然相反。

  很多对家人的无心伤害都是建立在对亲情无比信任、理所当然的基础之上的。基于这样错误的假设,亲人的感受就被忽略了,亲情被不知不觉“糟蹋”了。这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相反,是希望亲人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负责。

  我们重视家庭,却也让家庭变成制造“伤害”的首要场所。那么,如何将“伤害型”家庭转化成为“滋养型”家庭呢?

  滋养型家庭有如下主要特征: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都比较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直接、清晰、具体和真诚的;家庭规则灵活、适当、人性、有弹性;家庭的社会关系开放且积极。对照滋养型家庭的特点,不难发现,当今我们很多家庭都需要努力改善。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的观点,沟通大致上可以分为5个层次:一般性交谈、陈述事实的沟通、分享个人的观点和判断、分享感受和完全敞开。一般性交谈只是日常问候之类的浅层次交流;陈述事实是在进行信息交换;分享个人观点和判断虽然属于个人化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在冷冰冰地讲道理,只有到了分享感受这个层次,才开始有“信任,关心,责任,理解”,也就是说,在这个层次才有爱的流动;最后一个层次,达到了人际沟通的高峰体验,彼此心有灵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密体验。

  我相信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一定有爱,但是,如果彼此感受不到对方的爱,这岂不是一种令人悲伤的画面?

  曾经听过一首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open your heart, I am coming home”(敞开你的心扉,我要回家了)。希望我们对家人想说的话,不必写在纸上,而是说到对方心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宋振韶)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