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损害教育公平的“德优而先录”取消为好

2014年07月29日 15:07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的黑龙江省某中学一个班级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高考“加分”一事,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加分”说法不准确,这些学生获得的照顾政策不是“加分”而是“优先录取”。(7月28日《北京晨报》)

  “体优生加分”是为了选拔特殊人才,“民族成分加分”则是带有补偿性质的政策性照顾,这些都是必要的,全社会基本认同,但对于品德加分,一直备受争议。即便品德好“优先录取”,同样令人心中不爽。

  无论是品德加分抑或是“优先录取”,其本意都是为了引导和示范,倡导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社会道德生态被严重污染的现实之下,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然而,对于道德的引导和示范,我们以为功夫应重在平时。事实上,“三好生”也好,优秀学生干部也好,这些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莫大荣誉。而一般学校通行做法,除了颁发证书,还有相应的物质奖励。这就够了。

  虽然公众将“优先录取”误读为“品德加分”,但与决定人生走向的高考挂钩,就是将精神范畴的东西兑换成了看得见的实惠,这就让道德的纯洁性沾染上了功利色彩,对孩子,原本的引导示范,很可能就变成了误导和曲解。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而且,这也违背发展观,毕竟,道德具有动态性特点,今天好不代表明天还好,仅仅依据考生考前的一些道德闪光点让一些考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录取机会,这既有失偏颇,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们质疑“优先录取”,不见得是否定“优先录取”这种选才手段,而是对过多过滥的质疑,对程序正义的质疑,对其背后是否藏有猫腻的质疑,更是对如此优惠政策的公平性质疑。一者,“三好生”等评选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很难量化,一般学校往往以分数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评判标准。那么,“雷锋”多不见得是素质高,而是因为降低了道德标准。二者,获得者往往由学校自己做主,这就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现象,成为一些学生拼爹、拼票子置换的果实。三者,“优先录取”虽没有“品德加分”那么敏感,但既有“优先”,则必然要排挤掉本该进入该校的其他12名学生,这与加分政策本质上是殊途同归,从而损害了教育公平。

  高考作为目前最公平的竞争,必须让人真切感受到公平,而不是人为制造级差,以损害教育公平为代价。今年各地高考加分普遍“瘦身”,其目的也在于此。所以,在我看来,有关方面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干脆瘦身到底。无论是“品德加分”,还是“优先录取”,与其放任其变成某个群体考生的特权,不如关上这扇大门。让道德的归道德,让分数的归分数,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步竞争。(晴川)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