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学型教授”没有照进现实

2014年07月29日 15:41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争课题、搞经费、上名次方面,放松教学管理和改革; 同时,一些教师整天忙于搞科研,做论文,甚至不惜抄袭造假来晋升职称,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也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可以想见,拿职称评定绑架教师去留,必将进一步导致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失衡,乃至于误伤那些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的教师。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宴才宏,被学生们誉为“魔电”、课堂几乎场场爆满。但由于没有论文,他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倘若放到今天,这样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恐怕也要面临解聘的命运。

  前些年,中国青年报进行过一项调查,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其实,人们希望取消的不是职称评审本身,而是重论文轻能力的畸形评价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曾断言,“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同理,倘若方艳华等也一门心思扑在做论文、评职称上,也不会受到学生如此喜爱,并为其被解聘而自发向校方请愿。

  此前,武汉大学等高校为鼓励优秀教师潜心一线教学,探索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一度引发社会热议。不过,从“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来看,“教学型教授”的待遇并没有照进现实,科研和论文依旧是一线教师不能承受之重。诚然,我们需要淘汰机制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积极性主动性,但评价指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多个维度。对于学术型教师,可以看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对于教学型教师,则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潜心培养学生的优秀教师也能得到认可。只有开辟双通道,才能科学准确地衡量出教师的真实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舞台施展才能。(张枫逸)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