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轻易给应届毕业生贴“啃老”标签

2014年08月06日 08:5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赶集网日前联合发布《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三成以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大学毕业生本该自食其力,如果老是赖在家里,继续“压榨”父母,难免遭到舆论批评。“啃老”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不但具有物质利益层面的意义,更具有道德观念层面的意义。然而,任意将“啃老”的帽子戴在应届毕业生头上,不但可能掩盖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也会走入道德批判的误区。立足,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求助父母,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在上演,成为并不新鲜的“毕业生之痛”。2009 年年底,一项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22%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 元至250 元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 元,成为“ 负翁”,很多毕业生还需要父母的资助。在就业、创业初期,父母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中性的“接济”,而非孩子在恶意地“啃老”。

  如今,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接一个的“最难就业季”里,应届毕业生们只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自立,需要父母接济,也无需动辄贴个“啃老”这样的不道德标签。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度,孩子只有踏出校门才意味着成年,父母此时的接济往往成为很多孩子自食其力、感恩上进的原动力。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接济变成了啃老。

  父母对刚刚走入社会的孩子给予适度接济,这本来无可厚非。当然,如果这种温情的叙事没有适当的引导,就很可能滑向“啃老”的悲情。要避免这种变化,需要年轻人树立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也需要家庭教育适度纠偏,该断奶时就断奶,更需要学校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社会管理者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