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块钱买了书皮丢了什么

2014年09月03日 11:2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都说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当道,这不,作为开学传统三件事之一“包书皮”也隐隐有了“小市场”。小贩们疯抢校门口的摊位,就为了做那半年“一锤子”的买卖。卖书皮,还附送包书皮的服务,只需掏出20块钱,一个学期的新课本分分钟搞定,小贩们赚到了钱,学生和家长们维持了“包书皮”的习惯,乍一看确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所有人似乎忘了追问一句,为什么要包书皮?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包书皮”?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有了包书的习惯。那时候的包书材料,多是牛皮纸,挂历纸。在父母手把手地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将挂历纸剪裁成型,包纳完毕。在这样的一种互访中,既体现了废物利用的环保理念,又强化了整洁美观的文明意识,还锻炼了剪裁纸工的动手能力,当然,不排除在一些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这样保存下来的课本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也保留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家长和孩子间的亲密接触,是我们在童年乃至少年时期最幸福的家庭记忆之一。可以不夸张地说,包书皮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家长最容易接受的开学传统。

  但当这样的传统被“花钱包书皮”这样的行为替代时,一切似乎都变了味。且不说,当前课本更新换代之快,早就失去了长期保存的实际价值,使用难降解的塑料材质对环境是一种破坏,另外在塑料书皮没有一个成文的质量标准之前,谁来对这个产品进行监管也不能确定,单单只说丢失掉的那份童年记忆,是否就有点得不偿失呢?

  书是用来读的,古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读书勤奋,导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惟其如此,书真正的使用价值才得以体现。不重视课本的真正使用价值,却一味地追求封面的整洁,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国人潜意识中对“面子”的重视,当这样的心理遭遇无孔不入的商业环境,一切都“快餐化”了,类似“标准化”的塑胶封皮和附赠的包书服务,剔除了包书的所有过程和快乐,只留下了保持课本封面整洁美观这样一个结果。问题是,这个结果真的是我们要的吗?

  朱昕磊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