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奖得主夫妇:青少年科技教育不亚于诺贝尔奖

2014年09月10日 13:5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一位是47岁拿到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一位是哥廷根大学城“X-LAB国际青年实验室”创始人,这对科学界的好拍档——内尔夫妇,昨晚造访了位于科学会堂的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探究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两人都认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不亚于诺贝尔奖的事业,每一个创新的孩子都可能成为诺奖得主,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少不了青少年这个基础。
  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厄温·内尔是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和哥廷根大学教授,他庆幸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能够开展独立研究。到1998年时,他与妻子伊娃共有3个孩子。经过一番商议,妻子决定不再继续做一名科学家,转而从事科技教育。那一年,她作为自然人,向德国科技部新任部长书面提议,建立一所面向青少年的高等研究机构。1999年,一间工作室在哥廷根大学建立,次年就发展为X-LAB国际实验室。实验楼由5国著名大学和诺贝尔实验室联合创办,位于大学校园中心,各大学院环绕四周,拥有“理、化、生”一流实验设备,连辅助工作人员也是专家。X-LAB成为大学城地标,用伊娃的话说就是“像灯塔一样”。
  如果说从哥廷根大学至今走出了40多位诺奖得主,是德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力;那么,每年1.2万名青少年带着创新项目走进X-LAB实验室,则是这个创新中心的吸引力。成功申请“入室”的个人或团队中,20%学生来自海外,但中国青少年目前只有60到70名。厄温·内尔直言不讳,中国本土至今没有诺奖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教育更多死记硬背,而少动手做的真正创新,“就像滑冰,学会滑一滑并不难,但创造性的花样滑冰就难了。”
  内尔夫妇此行考察市科协主持的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也是在华寻找科学的种子。他说,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的版图上已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10至15年,如今的青少年就是建设创新中心的栋梁之才,投入更多,回报更大,城市的创新中心地位也更为巩固。(徐瑞哲)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