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先进院和麻省理工将合作建脑科学研究所

2014年09月12日 14: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10日在接受南方日报等媒体专访时称,该院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合建脑科学研究所,该所将成为深圳先进院的第6个研究所,并将于今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16届高交会期间发布。

  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三方于2006年共同建立,目前共有5个研究所,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了解大脑的正常运作与功能紊乱是本世纪公认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脑科学研究,多个发达国家先后斥巨资开展人脑研究计划。今年8月,中山大学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倡议脑研究计划,并签署了相关框架协议。

  “去年在与脑相关的研发方面损失了约200亿美元,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在老鼠身上管用的药到人脑上就不管用了。我们主要是在猴身上研究,猴的脑袋与人最为相像,但如何把猴变成老年痴呆猴,还需要基因转入。”樊建平在2014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告诉记者,人们对脑的认识还不够,深圳先进院与MIT合建的脑科学研究所主体目的是开发各类工具和药,来治愈与脑相关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

  与传统的研究所非常不同,深圳先进院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所,IT方面有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BT方面从医疗器械入手,有高端医学影像、低成本健康、手术机器人等,逐步进入到生物医药领域。

  “BT与IT结合的两个推动力,一个是学术交叉的要求,另一个就是经济的原因,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深圳完全有机会在全国站到最前面。”樊建平认为,除了脑科学相关研发之外,BT领域在医疗器械、基因、细胞、生物医药等方面分别存在上万亿元的大市场,每个领域都足以诞生两三个“华为”、“中兴”级的企业,深圳若能在这几大领域都抓住机遇,GDP和人均GDP将大幅增加。

  ■相关

  医疗器械业将呈

  “补课式增长”

  10日,在首届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信息时代的高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论坛上指出,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将呈“补课式增长”,因此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将更加光明,并有望进一步降低全球人的医疗成本。

  樊建平称,生命科学领域最多的可能还是在医疗器械,虽然医疗器械本来应属于较为古老的行业,不过,包括磁共振、CT等医疗器械设备,以往在使用上普及度尚不够,“补课”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市场近年突然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恰恰和医疗器械制造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樊建平认为,云技术将助力其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研究人员提出“县级区域联合影像中心”概念,利用云平台整合“设备+信息化系统+服务”,让我国更广泛区域享受更好医疗健康服务。

  “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造是很重的一块。”樊建平说,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将利用最新技术大大降低成本,并增加更新方面的应用。我国在该领域的后发优势正是背靠市场的巨大支撑。

  在医疗器械发展,尤其是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中,大数据将助力其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强提出“县级区域联合影像中心”的概念,其核心思路是建立开放平台的磁共振生态系统,即通过云平台,将移动设备连接到一起。

  据介绍,未来在云平台上,中国某县医院可以和美国某MR研究单位进行流畅对接,其实这一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已有一批设备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区安装。张强希望未来这一概念可以在我国推广,利用云平台整合“设备+信息化系统+服务”,即可以对人才资源进行有效补偿,还可以提供远程技术培训和设备服务。他同时提出,移动设备还需要有一些开放系统,数据处理和数据的格式标准化还需加强。

  张强认为,依托云平台,可收集一些列的影像中心大数据并加以运用,如磁共振数据和CT数据对一个地区的脑梗、骨关节疾病研究有所贡献,对相关药物研究也有价值。不过,由于图像评价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像,这种情况下大数据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系统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与临床应用标准化非常重要。

  “信息时代的高端生物医学工程”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磁共振(MRI)、CT、PET—CT等高端医学影像医疗技术、健康信息技术、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微流控芯片医疗技术与医疗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思路,共同探讨、准确把握未来医疗器械领域发展趋势。

【编辑:刘彦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