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3人哲学班”体现由产业化回归教育规律

2014年09月18日 10:52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回归教育规律看待专业兴废

  华中师范大学出现了一个“三人哲学班”:日前,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三名学生开设“哲学”专业,且配备了专门指导老师,有相关博导为三人“开小灶”。

  类似的“三人哲学班”并非孤例。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只有一位名学生,网上喻为“一个人的专业”。2007年,浙江大学哲学系只有3名本科生。但更多的时候,一些专业“凑不足”一定人数,可能也就大大方方停开了。专业为极少数人继续开班授课,这是特殊情况,也算是一种新的现象。

  人数多寡决定是否开课,其实也决定了“少数人”的专业志向是否满足,一门专业存在以何为要件,以及一所大学教育规划调整以什么为方向。看上去,这只是专业与选择人数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教育理念,可以看到教育和学术本身,在当前大学专业体系中被放在了什么地位。

  大学,是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之地,也是学术薪火相传的场所。大学专业,包含各行业的知识与技能,但更有其自身完整和延续的学术谱系,一个专业在人类学科发展脉络中所处的位置,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新的理论发现,对知识文化发展的开拓意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一门专业的前景、生命力,并据此构成其存价值。某种意义上,只要有一个学生就开课,其实也是延续一门专业、保持薪火相传的努力。

  专业设置,当然有生源、就业前景、学校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一所大学自身的专业体系、教育规划有关系,教育政策、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也在所难免。但如果专业设置过多取决于教育、学术之外的因素,就容易走向功利。选择人数多,一门专业就开课,甚至扩容,没人或极少人选择就停开,有热度、时尚度的专业于是泛滥,而一些偏门、冷门专业可能连延续都成了问题。在中国教育学术历史上,一些尖端学术因为专业冷门而失去了传承,变成绝响,这并不是没有的事情。

  现实中,专业兴废有时看起来异常严格,有无比明确的导向,职业前景如何,就业方向是否明晰,市场的需求与教育的人才贡献能否挂钩,都构成了极大考验,乃至极大压力。一些大学专业,好似要自始至终保持着严格的供需平衡,一刻不能脱离市场的洪流,随时接受选择人数的检验。一门专业所立足的教育背景,自身的学术方向,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的普遍趋势如何,这些往往不再过多考虑,以至于一些专业教育研究发展越走越偏。

  如今,“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已经被否,产业化的实质却依然存在。大学专业紧跟市场方向,随时除旧布新,专业教育默认为向人力市场输送相应的专才,社会的人才需求向大学“订制”专业课程,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产业化。今天的高等教育,正需要从产业轨道回归教育规律,重新回答教育是什么,专业是什么的问题。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