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区域教育差距催生学租族 有家不回只为上名校

2014年09月19日 09:2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每到周五晚上,吴晓都会带着女儿从北京市区租住的房子返回市郊。为了在市区上学的女儿不必路上奔波,她不得不在市区租房子。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许多家长正和吴晓一样,带着孩子,在城里城外过着“5+2”的生活。5天市内租房,周末2天回家。面对着不断高涨的学区房售价,家长们无师自通了一种折中的办法:租学区房。这个群体被称为“学租族”。

  在北京市东城区交东社区楼下的中介门店里,中介业务员告诉记者,每年的8月、9月,就是“学租房”租赁的旺季。“这附近就这么一个楼房小区,周边在五中、府学、22中上学的,都在这边租。您看上了就赶紧租,现在是放出来一套就租走一套。”

  “有家不能回”只为上好学

  记者在东西城区多个学校周边的小区实地采访发现,学区房的租赁价格远高于周边同类住房,东西城区一套一居室月租金五六千元,甚至更贵已不稀奇。而在门店里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跨区租房的家长,其实是符合“就近入学”的。孩子的户籍在中心城区,但实际住所在近郊新城,属于人户分离人群。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时,北京的1256.7万常住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多达345.4万,人户分离人口占常住户籍人口总数20.2%,而在2006年时,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为228.6万,占户籍人口总量的19.4%。北京市常住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而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北京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户口登记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共140.3万人,占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总量的76.7%。许多被拆迁户并不愿将户口迁离原户籍地,尤其是迁入郊区县,很大程度是为了孩子能够在中心城区上学。

  目前,北京已经停止在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房,更使得中心城区尤其是优质学校周边住房供应量日趋紧张。

  即便是非跨区人户分离人群,也有许多人不得不当“学租族”,因为非中心城区的其他行政区内,优质学校往往过少。一名朝阳区的家长告诉记者,“都是朝阳区,小学可以就近上,但到了中学,从南到北20公里,孩子考到望京的学校,我家住垡头。”朝阳区作为城六区之一,面积470平方公里,只有一所市重点中学。家住昌平区天通苑的顾先生向记者抱怨,“全区没有一所市重点,仅有的好学校都在30公里外的原昌平县城,县城离我们比城区都远。去城里租房子上学,有家不能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家庭的首要选择是“保孩子”

  为了节省孩子从家中到学校的路上通勤时间,一些孩子家长不得不采取夫妻分居的方式,工作较为清闲的一个人带着孩子住在中心城区学校周边,牺牲一个人的工作来“保孩子”,成为不少“学租族”家庭的无奈选择。

  宋女士就是这样的“分居族”。在亦庄上班和居住的她,儿子的学籍却在西城。“当初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选择在西城上学,一直念下来。”起初她开车带着孩子两边跑,堵在拥挤的环路上,根本来不及送完孩子再去单位,“除非早上五点多就起,但那样孩子哪里还有精力上课。”

  无可奈何之下,宋女士的丈夫带着儿子在西城租房子住,周末再返回亦庄的“大房子”。由于西城区房租太贵,他们只能租胡同里人居环境较差的平房。即便如此,学校附近十几平方米的平房,每月房租也高达3000元左右。从小用惯了马桶的儿子最初上胡同里的公用厕所,很难适应,洗澡也是天大的难题,而爱人也头疼如何换煤气罐,还有做饭。

  家中没了女主人,加之租住地环境不佳,父子俩经常吵架,“一点小事就能打起来。”宋女士经常下班后,接到丈夫或儿子的告状电话,事情不外乎一点小事。但由于少了母亲当面劝说,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常常与父亲争吵。周末父子俩回来,在饭桌上,一家三口常常找不到话题。“为了孩子上学,夫妻生活没了,家庭生活也没了,如果他最后考不上好大学,我真不知道这些年值不值得。”宋女士如是说。

  宋女士当年也曾经想过,让孩子干脆在家附近上学,不管学校好坏,但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因为就近入学,一是看户籍,二是看居住地。如果孩子要按照实际居住地入学,则必须要求有直系亲属的房产证。“房子是我父母当年买的,写的是我父母的名字,如果换成我的,要交税,要有限购令,非常麻烦。”宋女士无奈地说。

  区域教育鸿沟是无奈的存在

  北京市的25所市级重点中学中,有13所位于人口总数合计为219.5万人的东城和西城两区,占据全市市级重点中学总数的“半壁江山”,328.1万人口的海淀区有5所市重点中学,而拥有354.5万常住人口的朝阳区则只有一所,目前是市区人口主要外迁区域的昌平区却连一所都没有。远郊十个区县一共只有4所市重点中学。教育资源在城市区域间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学校周边房屋供不应求,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让孩子跨区跨片上学。

  不同城区的成绩鸿沟之大令人咋舌。海淀区甚至有个别重点高中,一个班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其他城区一个区都要多。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2013年在京招生共计368人,其中在人大附中考入者高达58人,而即便同为市级重点中学,西城区的北京八中考入者仅有9人,东城区的北京二中考入2人,朝阳区的八十中学为3人。在不计美术专业学生的前提下,海淀区入读清华大学者高达三位数,为193人,西城区考入者也有百余人,而10个郊区县和多个市区均为个位数,甚至有多个区为1人或无人考入。

  已经从大学毕业多年的刘先生还记得自己当年的高考,“高三那年,我在东城区一所市重点中学的普通班,全班考上在京重点高校的只有几个人,要知道,能考上这所中学的,当年中考都在全区上万名学生里排前几百名。”而与他中考同分,跨区进入海淀区某高中的同学,高考成绩甚至高于他数十分之多。当然,代价就是,跨区上学需要租房三年,个中辛酸难以言明。

  目前,北京市各区虽然采取诸多试点措施,力图区内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均衡,例如采取教师轮岗,增加普通中学学生进入示范校就读的机会。但这些小范围的试点即便能够铺开,也只能在区内协调教育资源,不同区之间的教育水平鸿沟,依旧横亘。

  “如果能够在家门口的学校考入好大学,谁愿意夫妻分居,或是孩子在路上跑几个小时。”家长吴晓告诉记者,事实上,家门口有一所重点中学的分校。但据吴晓了解,无论是师资还是管理,两个学校根本不像“一个模子出来的”。“更可笑的是,分校更像是开发商的噱头,因为分校和总校都不在一个区,连平时教学进度和期末考试都是跟着各区走,根本不一样。”(记者 赵昂)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