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浙江高考改革:高校应建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2014年09月21日 11:41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聚焦浙江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会带来哪些改变?高校负责人、高中校长,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

  高校有必要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经过一年多时间酝酿,数十易其稿,前天上午,广受关注的我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出台。

  此次试点改革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至2017年全面实施。

  而方案中的招考模式多元、扩大学生学校双向选择权、选考科目多样和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高考改革,究竟将会带来哪些改变?昨天,高校党委书记、高中校长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作出了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梅新林

  高校有必要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高考制度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考试”和“录取”的改革。“考试”改革的宗旨是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录取”改革的关键则是由报考学校变为报考“专业+院校”,这就意味着对“专业”的选择先于对“院校”的选择。

  通常而言,某一高校的社会声誉是相对稳定的,但其内部专业的质量是不平衡的,过去是靠学校的整体声誉带动所有专业,即使一些专业认可度不高,也可以发挥“母鸡带小鸡”的效应,甚至可以通过调剂手段使其虚假地“招满”,这实际上是对一些弱势专业的隐性保护,也是对考生自主权的忽视,至少是不够尊重。而现在却要让小鸡直接登台亮相,而母鸡则退居幕后,其程序和结果自然完全不同。

  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兴趣,因为过去学生报考的是“学校”,所以对“专业”普遍是比较模糊的,因而选择专业也是相当盲目的。而现在学生报考的首先是“专业”,其次是“学校”,这就促使他有意识地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提前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以往高考录取体系下单一高考分数的选才标准和高校对招收对象相对模糊、抽象的认识,有利于提高高校专业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而更重要的是,这将会使得激烈的生源竞争从学校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向专业办学水平的竞争,并由此“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优势。

  所以,我认为高校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很有必要。要实施人才需求预测和中学生专业倾向分析制度,加强就业市场调研和跟踪研究,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专业改造和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提升。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省功勋教师 叶翠微

  将来,中学里可能会出现“咨询师”岗位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高考改革,但以往历次的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高校录取的“总分匹配”模式下进行的。

  30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总分匹配”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积累,给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造成的深层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中学教育而言,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让中学教育形成了路径依赖,加剧了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只认大学招牌,只求分数利用最大化,只知专业是否热门,不管专业是否适合。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的有效学习,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教育资源,也给许多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困扰。

  而新方案打破了传统齐步走的教育安排,鼓励并支持每一位同学基于自我,自定步调,“能飞则飞”。例如对资优学生来说,新的高考方案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提前完成高中学业,提早进行大学先修课程学习的时空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在为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时空保障,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自主时空。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则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去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这将带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在价值寻找。由此可以预想,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等将更加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咨询师”这一岗位,也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学落地;“兴趣+专业”导向的深度选修课程有望在中学得以开展。

  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吴国平

  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必须变革创新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在维护“考试选拔”这一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革新,特别是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方面力度空前,学生拥有了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这种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招考模式相较于以往“大一统”的方式无疑具有更高水平的公平性。这种更高水平的公平还体现在无论是“统一高考招生”还是“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都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杜绝了可能发生的“人情上学”“关系上学”“权钱上学”现象,避免了社会普遍担心的“招生不公”问题的出现,确保了社会各阶层在高校招生入学中的平等地位。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高考指挥棒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但此次高考方案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科学将会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而也只有当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能够围绕更加科学的高考方案作出与之相应的变革创新,高考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及其内在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程振伟)

【编辑:刘羡】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