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高考改革终结"哑巴英语" 解开教育"死结"

2014年09月24日 15:4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意味着“指挥棒”变了,高中教育也必须顺势而变。不少教育界专家认为,改革为高中教育转型落下重子,很多过去被视为在应试背景下难以解决的瓶颈、困难,现在有了新出路。

  新改革解开教育界“死结”

  长久以来,有一个重要问题一直躲在高考“指挥棒”背后,即高中的定位。高中教育究竟是为大学招生、选拔人才服务,还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即便在教育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虽然大多数专家认为,高中的主要任务显然应该是后者,但事实上,在实行多年的高考政策下,很多高中的使命已经简化成为大学招生服务——整个高中三年,就为一次高考而忙碌。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过去每次召集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开会,一旦谈到高中教育,大家无不牢骚满腹,认为“应试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一旦谈到具体的改革,大多数中学校长的意愿都不够强烈。一位示范中学校长坦言:“虽然大家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毕竟高考分数会成为衡量各个高中办学水平的标准,乃至会影响到中考时的招生质量。”

  这个“死结”怎么解?新高考方案有了破题之举:这项将稳步推进的改革,尝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纳入高校招生、作为对考生的评价依据之一。显然,仅这一条,就会给中学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波”。

  实际上,今年以来,沪上部分高中已经先行一步,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评价体系上有“新动作”。比如,复旦附中尝试实行“走班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以后,今年又提出从新高一学生开始,将综合素质评价体现在学校设置的每个活动中。学生在学校内外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有记录,并且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如何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落实到学生平日里的评价体系中。上海交大附中、市西中学和曹杨二中等中学则从今年开始将加大对学生生涯教育所占的课时比例,希望能够通过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学生未来能够更适应新的人才选拔标准。

  大小学科都将迎来“春天”

  在分析上海的改革方案时,不少学者认为,中学长期形成的教学惯性,会在新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出现变局。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两天,很多高中老师都在认真研究高考新政对自己任教学科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采访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语文老师时,记者听到了这样的答案——不管是主课老师还是教小学科的老师,都在这轮改革中看到了“利好”。这位有十余年教龄的老师以语文为例作分析,由于今后高考成绩计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二是学业考三门选考成绩。假设一名考生今后要考比较好的大学,学业考3门科目实行等级性评分,3门加起来的区分度一共只有90分,从选拔来看,辨识度较过去有所降低,而语数外则按实际考分计入高考。所谓“主课”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

  根据上海高考的方案,三门选考的学业考科目折算入高考总分时,每门满分70分,即A+级,而学生只要完成一定题量,每门最低也可以获得40分,即E级。

  有专家认为,语文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门不抓分的科目,临时抱佛脚难有突破。改革后,语文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如果今后出台的课标对这门学科的人文性有更多要求,毫无疑问将促进语文学科的教学。

  不少英语老师也觉得,外语教学将更有起色。由于“一年两考”从外语科目先行,老师和学生的应试心理负担都减轻了,更重要的是,外语增加了听说测试,这必然会让很多学生认识到,“哑巴英语”行不通了,语言的应用性在考试评价中得到加强。

  对在沪上高中任教“小学科”的众多教师来说,改革也带来了“春风”。以生命科学科目为例,根据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在上海高中生的学科竞赛中,历年来参加生物竞赛的学生为数众多,但待到填报高考志愿时,加试生物的却很少。这其中,学生的兴趣和志愿选报严重不匹配,主要原因是在上海“3+1”的传统高考模式下,名校自主招生在选拔时更偏重理、化,加试生物的考生基本没戏,而填报普通高校志愿,报“小学科”也会受到诸多专业限制。

  新高考改革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终结了这些发生在高中选科阶段的“畸象”,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爱好、擅长的科目。

  转型将带动下游学段教改

  高考“指挥棒”的变革不仅直接影响高中,还会对下游学段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中先转型,接着改革会层层下移,今后,初中、小学教育都会一轮轮地启动教育改革和转型。”沪上一所知名高中的校长认为,以前,每当高中自主招生时,学校也希望选拔一些综合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但一考虑到3年后这些学生面临的学业竞争,包括高校招生时更多地用竞赛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中的招生老师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以学业水平为“最高”要求。即便在一些示范性高中,每学期排课时,老师也会不由自主地用主课挤占副科课时。而高考改革对人才评价、高中教学有了崭新的要求,这为下游学段的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争取了改革的空间。

  一所初中校长说,以后高中教育文理不分科,这一重要的理念肯定在初中甚至初中预备班时就会传递给学生。“有些学生的偏科实际上从初中就开始了,但由于高中过去设有文科班、理科班,偏科学生就会越走越偏,过早给自己定型。”按照这位校长的设想,今后,初中是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造更大的知识拼盘,而不是过早地把学生塑造成文科“毛坯”或理科“毛坯”。

  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