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市政协委员吁初高中合校 教育局:分离更有利

2014年10月23日 10: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年初东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汤瑞刚建议说,东莞中学、东莞一中等实行初、高中分离的重点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恢复重点中学初中部,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相对稳定的市场和一贯的教育理念。

  日前,市教育局对此回复说,从1999年开始,国家明确提出要推动初高中学校分离工作。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高中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两者的定位、职能、培养目标等特征不同。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化发展,并通过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科目和要求,促进初中和高中教育一贯性和连续性。

  政协委员:培育市属优质初中生源

  2004年左右,广东省教育厅因评比“国家示范高中”的需要,做出了在全省范围内所有重点中学初、高中分离的决策。为此,“五大校”的东莞中学、东莞一中、东莞实验中学等三所重点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了初、高中分离。

  在东莞初、高中分离10年之后,今年年初的东莞“两会”上,东莞市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个编号为“20140192”的提案,建议恢复重点中学初中部。

  汤瑞刚认为,高中三年,虽然不短,但是去探究、追寻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推进个性化教育,需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的发展能力,对学生、对整个教育体制都是有好处的。

  他说,东莞重点中学没有自己的初中部后,各校就没有自己的优质生源的培养基地,由于中招生源的极不平衡,使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高中老师对于初中生的学情不了解,而初中老师往往只针对中考要求进行教学,造成初高中衔接的严重脱节,给继续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困难。

  汤瑞刚说,人人都渴望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充分权利,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现代文明建设的标志,也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他建议尽快恢复东莞市几所重点中学初中部,培育市属优质初中生源。

  记者了解到,随着东莞高中布局调整,全市初中、高中学校基本实现了分离。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南城中学、大岭山中学和济川中学等4所学校,依然是完全中学。

  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说,从教育规律来看,一座学校只用三年的时间,要彻底地贯彻教育理念、培养一名学生,显然是不够的。不过,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初中、高中学校分离更有好处。

  市教育局:分离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对此,市教育局回复说,完全中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其可以保持本校对学生培养连续一贯的目标和风格,但是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高中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义务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高中教育倡导多元化办学,多样特色发展,两者的定位、职能、培养目标等特征不同。

  也就是说,初高中并存于一学校也有其弊端:一是不利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精细化,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目标不同,并存于同一学校,容易出现理念冲突和管理冲突;二是重点普通高中办初中部将影响各初中学校生源均衡分布和均衡发展,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重点中学办初中部将加大学校管理的压力,不利于高中教育的优化提升。

  市教育局说,从1999年至今,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2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通知》(教发〔2001〕33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2年工作要点》等都明确提出要推动初高中学校分离工作。江苏、浙江、河南等多个省份及省内韶关、惠州等市都已开展初高中分离工作。

  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化发展,并通过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科目和要求,促进初中和高中教育一贯性和连续性。(记者/吴少敏 欧雅琴 实习生/杨嘉如)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