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疏解教育焦虑需要系统谋划

2014年11月21日 09:5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4.4平方米学区房135万”的新闻再次撩拨起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北京市教委“并非买了房就能就近入学”的回应,又进一步催化着这种情绪。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政策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动。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更显紧俏,社会情绪更加敏感。无论是天价择校费、天价学区房,还是花钱请人排队一周占位报名,乃至买厕所门牌号落户,某种程度上都是家长对教育政策的应激式反应,也是“城市病”在教育领域的投射。

  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揪住热点、解决难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招生乱象,但也频频陷入“按下葫芦浮起了瓢”的尴尬。今天人们对“条子”反应强烈,就出一套办法;明天有人对学区房不满,便又出一套办法,如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容易挂一漏万,这边问题还没解决到位,那边的新问题又出来了。这都提醒我们,推进教育改革,不能单纯盯着条子、房子、票子这些表象,而要系统谋划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只有秉持大局观念、整体思维,才可能剥茧抽丝、理出头绪。

  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到底怎么分配,大家都很关心,必须跟大家多多商量,闭门造车不行,搞“一言堂”更不行。增加决策透明度,方能避免顾此失彼;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各个环节都凿实了,方能达成最大公约数。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也可以拿来借鉴。比如在英国,除了就近入学、随机分配外,就还有入学考试、分级抽取等多种入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对中国家庭来说,教育是最大的事。政策调整既要考虑到实现公正公平的大目标,又要考虑到诸多具体的现实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才能让各界满意,让老百姓放心。徐立星

【编辑:叶攀】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