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18日 13:09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座谈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等重大命题

  ■同时设立“校地办”,确保校院地协同创新问题“进一扇门,能办事、快办事”

  今年8月18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都再添改革新政——《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十条”)正式发布。昨日,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召开。

  记者昨日获悉,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校院地合作,推进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应用,我市正式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工作制度,建立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并将在市科技局设立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办公室(简称“校地办”)。同时,随着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的建立,座谈会每季度都将召开一次,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等重大命题,确保校院地协同创新问题“进一扇门,能办事、快办事”。

  据悉,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将实现政府部门与高校院所联系的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全市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及校院地合作相关情况,还将收集并发布我市重点产业方面重大科研及合作需求。同时,还将负责协商校地合作创新驱动方面的重大工作,以及协调解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化、与地方共建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及人才联合培养等问题。

  据了解,在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之下,“校地办”设在市科技局,负责座谈会的组织、联络和协调等日常工作,收集整理在蓉高校院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提交座谈会会议议题,以及督促和协调落实座谈会决定事项等。

  在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的工作机制上,座谈会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召集,有关市领导参加,涉及座谈事项和问题的区(市)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及高校、科研院所有关领导参加。原则上,座谈会每年将举办四次。座谈会前,由“校地办”向在蓉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市辖区(市)县、有关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等广泛征集有关问题和建议,并研究提交上会议题;会后形成座谈会会议纪要,“校地办”对会议决定事项开展督促落实。

  据悉,对于高校院所反映的问题,需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应”,“校地办”将座谈会议定的事项及要求于会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办理。办理单位则需限时将办理情况回复“校地办”,“校地办”需将办理结果5个工作日内反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

  首次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昨举行

  在蓉高校院所“掌门人”

  共谋创新驱动“成都路径”

  纵观全球、环顾周遭,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之时,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唯有依靠创新驱动。科技资源全国排名第六位、全国高校院所最密集城市之一的成都,如何用好丰沛的高校、院所及人才资源,着力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产业化速度,探索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昨日,在“成都十条”正式发布的百余天之后,我市首次举行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0研究所等在蓉高校院所的“掌门人”,聚首一堂,建言献策,共谋成都校院地协同创新“一盘棋”的深化之路。

  关键词

  成果转化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校地共建转化基金破解“融资贫血症”

  8月18日,力促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成都十条”正式对外发布。昨日,我市首次举行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数十家在蓉高校院所“掌门人”聚首共谋科技成果转化“成都路径”。

  座谈会上,原计划每个单位8分钟的发言时间,最终“不设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问题不回避,建言规避空话套话,更多谈问题,谋对策。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务实且紧凑。

  “能在这样一个政产学研多方对话平台下,共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这样有意义的命题,足见成都谋划未来发展的战略前瞻眼光。”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分析,从安家成都的“川大智胜”成功上市,到魏于全院士牵头的“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等,近5年里,四川大学与成都地区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数近3000项,项目经费7.89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项目近1000项,项目经费3.6亿元,带动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

  “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每年学校与成都本地合作和转化的项目持续增加,但总量还是不够大,学校与成都本地合作和转化的项目,占全校横向科研项目总经费的比例较小。”谢和平话锋陡转。

  “成都高校院所科研资源非常丰沛,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科研成果转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很多技术都放到沿海城市转化了。”谢和平分析,“成都十条”的发布,以及今天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机制的启动,让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科研技术成果多方合力,将选择留在成都的“墙内”,实现“墙内转化”。

  在谢和平看来,科技成果转化难,其常见的“阵痛”之一是“融资贫血症”,“成都在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命题上已有很好的尝试,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合作模式,促进成都校地合作向‘深水区’改革。”

  就谢和平提出的校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建议,在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市下一步将计划探索与共建校院地协同创新资金(基金),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的要素保障和资金扶持力度。

【编辑:叶攀】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