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我们该怎样与布鞋院士告别

2015年01月12日 10:1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不幸的是,1月10日,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遵照其本人丧事从简的遗愿,将不举办追悼会。(1月11日《西安晚报》)

  他就像一滴水一样,将其毕生精力都奉献在中国的遥感技术中,这润物细无声的学人精神不但诠释了学术的归宿所在,更在一定程度上注解了作为师者的个人情怀。“斯人复已去,佳音犹在耳。”对李院士最好的悼念,当然不是隆重的告别仪式,也不是网络上那喧嚣浮躁的悼念词,而是要通过“照镜子”式的反思,来回看当下学界中为何很难出现“李小文”式的人?

  这首先要从朴素的师生关系谈起。李小文虽然头顶院士头衔,但他对学生却从来没有半点架子,无论是学业上的关心,还是生活上的嘘寒问暖,他都以自我的示范将师者的品性融入到了师生关系中。而反观当下,诸多教师摇身一变成为“学术老板”,学生不但成了教师科研的附庸,更成了他们追名逐利的背后帮手,比起李小文的淡然与坦然,这急功近利的追求可谓是当下师生关系异化最该反思之所在。

  李小文被“追捧”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对学术的纯粹追求。正如“感动师大”颁奖词所言“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像他这种不务虚名、踏实实干的学者正越来越少,而为了一点名利便大肆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人却越来越多,学术的尊严与敬畏正在被不断消解,这样的尴尬也正是我们难在现有的学术环境中见到李小文式的学人所在。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看到的是李小文身上彰显出来的一种侠义情怀。这种情怀,不但体现在他将自己的特殊津贴捐赠出来作为助学金的义举上,更体现在他对当下遥感研究的深深自责中,这在大多数学人都偏爱随波逐流的当下语境中,其侠义风骨与学人本色,又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

  今天,当无数惋惜的思绪聚焦在一个学界人物身上时,惯有的悼念固然可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纪念,但比这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该从李小文身上投射出来的学人本色中学到什么?其实民众的期待早已回答了我们,我们悼念他,实则是在缅怀一个有着侠义风骨、对学术有着纯粹追求的人。他的这些行为,或许有些独立特行的意味,但只要我们能够在对比中看到自我的差距,并将他的行为为我所用,其实也不失为最好的告别方式。■张剑

【编辑:孙静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