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须对科研腐败出重拳

2015年01月15日 10:38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

  层出不穷的科研扶持资金被挪用、挥霍等腐败现象让人震惊。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管的科研扶持资金,类似于“制度笼子门不关”,权钱交易容易“自由进出”,大量资金可能有去无回,制度会沦为纸面上的流程与标准。(1月12日《经济日报》 )

  高校一向被视为知识的殿堂,是立德树人场所。然而,象牙塔里的科研腐败现象屡有发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虽然高校反腐行动未曾停止,但少数人仍难泯贪欲之心。消除腐败必须出重拳、出硬招,让精神殿堂多一点书斋香、少一点铜臭味。

  首先,用“补钙剂”警醒从众之害。科研腐败为何在当前高压态势下屡禁不止?究其源头还是思想滑坡、精神缺“钙”。“别人这样,我也这样”的从众心态、“不捞白不捞”的赌徒心态、“申报项目金额多少”的攀比心态,驱使科研人员难耐“清水衙门”之苦,忘记“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古训,以致铤而走险,最后身陷囹圄。因此,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钙”,把好人生“总开关”是人民教师终身必修课。

  其次,用“清醒剂”认清小过之危。现实中,科研经费申请环节“潜规则”频出、评价教师的标准往往又以申报课题的大小“论英雄”,致使高效教师不断用“创新手段”来切割经费蛋糕。对此,要强化警示教育,让教师时刻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在思想上明确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家园。

  最后,用“防腐剂”拒绝铜臭之祸。众所周知,科研经费“跑冒滴漏”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腐败治理为何如“割韭菜”一般,割完一茬又生一茬?深究根源还是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和监管责任等环节存在漏洞,促使少数贪腐分子突破“安全防线”,忘记“越规者,规必惩之;越矩者,矩必匡之”的忠告,骗取、挪用、贪污科研经费。我们要从思想上挖根子,更要从制度机制中找原因,科学完善的制度才是约束权力最可靠、最有效的刚性手段。

  鲁娟(兴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编辑:孙静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