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部队幼儿园早已淡化军区标签 生存拼质量与口碑

2015年02月12日 14:3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我上的幼儿园现在还有吗?”“是不是院外的孩子也可以上军区幼儿园了?”“老师还是军嫂吗?”在一个名为“西山长大”的微信群里,这几天大家热烈地交流着关于幼儿园的童年记忆。

  起因是日前发布的《关于军队子女学校和幼儿园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军队幼儿园的前景,这些幼儿园将继续由军队举办,同一营房的多所幼儿园要合并,对接收地方子女入园、经费使用、教学科研等也作出了规定。

  这意味着军队幼儿园今后会更加正规并亲民,这种变化实际上在西山北京军区大院已经悄悄发生。令人艳羡的“军区孩子”的标签逐年淡化,军区大院的“小社会”开始瓦解,院内院外的融合在幼儿园打开大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政治部和司令部的孩子

  见面就掐

  “西山长大”微信群大多是60后、70后,都是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清一色的部队子弟,很多人穿着开裆裤时就在一起玩。大家一起上的军区幼儿园、小学、中学,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离开过这个院子,这正是军区大院的生态。而幼儿园是他们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那部分。

  “军区大院是一个功能齐备、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礼堂、操场、浴室、游泳池、俱乐部、商店,甚至医院、邮局、储蓄所、幼儿园、小学、附属中学……可以说,除了火葬场,大院里面什么都有。”陈清林是上世纪60年代随着父母搬到西山军区大院的,大院建于50年代中期,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觉就是震惊于它的“大”。

  “一条贯通始终的大路把大院分成东西两院,西边是司令部,东边是政治部。司令部的办公楼在西院最北端,办公楼前是经常组织活动的大礼堂,礼堂外面是一片广场。几乎每个星期,广场上都放电影。

  广场南面是大片的宿舍区,有几十座红色的宿舍楼。”

  大院生活保留着明显的集体生活痕迹,许多院内居民依据早、中、晚三次定时广播,规划每天的作息。很多人虽然有家庭,但仍习惯于去食堂吃饭。而大院孩子们的集体生活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大院里有好几个幼儿园,司令部、政治部、装备部,家长在哪个部门孩子就进哪个幼儿园,很多人是全托,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不少孩子不到一岁就进幼儿园,所以我们的童年对家庭和父母印象不深,幼儿园生活反而印象最为深刻,发小之间的关系特别铁,甚至超过家人。”

  那时的幼儿园孩子已经开始了“攀比”,“孩子互相比父母的军衔,军衔高的就特牛,经常瞎显摆。”最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幼儿园之间也攀比,“‘文革’时期是大院孩子的混战时代,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孩子互相瞧不上,一见面就掐,这种情况从幼儿园持续到小学。可一旦院里的孩子跟外面的孩子发生了冲突,院里孩子则显得异常团结。只要说是我们院的孩子跟人打起来了,那二话不说全院都上。”

  军嫂老师

  为没人接的娃“争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军区幼儿园的环境、设备,甚至伙食都是地方幼儿园根本没法比的,从小贴在身上的“军区标签”使这里长大的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1971年入托的陈洁对生活了5年的军区政治部幼儿园的印象是一座“巨大的花园”。“楼很大,楼的西北和东南都有活动区,有攀登架、滑梯、转椅等设施,绕着大楼走一圈可能也要5至10分钟。随处可见的都是树,大杨树最多,还有参天的梧桐和密密麻麻的灌木。夏天知了叫个不停,有时吵得午睡都睡不踏实。由于树多,毛毛虫,老牛,螳螂,蜻蜓,蚯蚓随处可见,无论男孩女孩,抓虫子玩虫子也是课余经常干的事。”

  幼儿园老师对孩子非常亲,因为大多都是部队家属,有的就是住在一个楼里的邻居。“记得有一次周六,我爸出差了,我妈要8点多才回家,其他小朋友都让家长接走了,我一直没人接,到了老师下班的时候了,两个老师将我从幼儿园带到了大院里,玩了半天,到晚饭时间了,两个老师争着带我要回她们家吃饭,两个老师争执不下,最后只能问我,你想去谁家里吃饭啊?我说,你们谁喜欢我,我就跟谁走。”

  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每天喝牛奶对于平民百姓还是一种奢望,而军区幼儿园的早餐桌上,每天必有牛奶和鸡蛋。幼儿园里最昂贵的设备是一台电视机,“那时谁家都没有电视,幼儿园的电视被放在一个高高的架子上的大方盒子里,老师偶尔会让全托的孩子晚上看一会儿。”

  给部队演出似乎是军区幼儿园的一项固定“任务”,节目大多为革命内容,例如表现红军过草地的舞蹈“小草鞋”等。“有一次排一个节目,边唱边演,内容可能是学习雷锋方面的,我演老奶奶,上车有小朋友给我让座,所有孩子都涂上红红的胭脂。那次是在小礼堂给大家演出,台下一眼望去,是一水儿整齐的绿军装,好像还有领导。”

  印象最深的是家长会,“老师在讲台上,下面坐着的家长都是军人,就像给部队开会一样,那气氛庄严、神圣。”孩子们会从外面偷着往教室里望,“穿着军装,笔挺的坐着,气场别提多强大了,我们心里觉得特自豪,觉得家长好有派头,好威风。”

  很多幼儿园时代的朋友陈洁至今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大家在那个环境里一起长大,抱团、有优越感,骄傲,接近大自然,总之,是一个玩野了的童年。”

  痕迹还在

  其他与地方幼儿园无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大院子弟走出生活了十几年的“小社会”,就读于地方的示范中小学,和平民百姓的孩子坐在一个教室里,大院壁垒逐渐瓦解。同时,军区幼儿园也打开了大门,开始接收附近居民的孩子,和地方教委接轨。

  “军区幼儿园由部队直接管理,园长由部队单位直接聘任,老师的培训和考核则由区教委管理。幼儿园评选一级一类幼儿园的标准则同地方幼儿园一样参评。”石景山区教委相关人士表示。军区幼儿园早在1990年就被评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园,目前是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示范园。

  “军区幼儿园在这一带口碑不错,环境和设备好,老师的素质也高,所以要进去并不容易。”李佳的儿子前年入园,她和爱人都不是部队人员,也不住在军区大院里。“孩子爷爷是部队的,通过这个关系好进一点,不过班上不少孩子是和部队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虽然幼儿园从不公开对外招生,但是附近一些居民打听到招生的时间,早早去排队报名,据说也可以进去。”

  接收居民孩子入园的前提是首先保证部队子弟的需求,之所以有空余的名额是因为一些军区孩子会选择外面的幼儿园,“比如首钢办的幼儿园也很不错,还有一些民办的双语幼儿园,学的东西多,即使远一点家长也愿意去。”有了选择就有了竞争,军队幼儿园不可避免地卷入巨大的幼教市场。

  如今的军区幼儿园还保留着某些部队特色,例如还会接待军队首长的视察,孩子们偶尔还会为部队演出,但是其他已经和地方幼儿园无异。“英语教学和蒙氏教育还是挺有特色的,老师很多是幼教专业的大学生,据说还有研究生。”

  “西山长大”的孩子们记忆中司令部和政治部两个幼儿园孩子掐架的经历将永远成为历史,2013年6月,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装备部3个幼儿园合并成一个,叫做军区机关幼儿园,“当时的合并仪式相当隆重,军区副政委为幼儿园授牌,是为了对教育资源和教职工队伍进行整合。”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原政治部幼儿园的园长段春梅担任新园长,她是一位北师大毕业的学前教育博士,曾著书立说,在家长群中相当有名,不少人就是冲着她上的军区幼儿园。

  合并、融合、竞争让军区幼儿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军区标签”逐渐淡化之后,它们的地位不再固若金汤,这些幼儿园生存也要拼质量和口碑了。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