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对话澳门学子:读大学时每天担心丢粮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李肇星对话澳门学子:读大学时每天担心丢粮票
2009年05月13日 14:2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李肇星和基辛格在澳门相会 邓琼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与澳门学子真情对话:一般在困难时候才写诗,美国人曾认为他“太强硬”……

  11日,李肇星在澳门又一次展示了“铁嘴钢牙”的魅力。一个来小时的真情对话,让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李教授”。

  心里记着青年节儿童节

  问:您喜欢当老师吗?

  答:其实,我最羡慕的还是坐在第三排以后的年轻校友(前三排都是嘉宾和老师),恨不得跟你们换位置啊!但是换位置容易,换年龄难啊。我多希望接下来能跟你们一起过青年人的节日……哦,“五四”青年节已经过了?(众人大笑)

  但我心里想的还有另一个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不是开玩笑,(正色)因为在祖国、在历史面前,每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成就多高,都还是个孩子。(掌声)

  问:李教授,您2000年曾给去美国留学的儿子写过一首诗:“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朋友的朋友/你是亲人的亲人/你是祖国的儿子/这是一切的根。”您能也为我们写首诗吗?

  答:这真是难题啊!我给儿子那几句话并不算诗。当时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一次我去看他,发现其实条件很艰苦,孩子还经常睡在地上,作为父亲,我很难过。后来就写了这么几句鼓励他,希望他在困难中成才。

  今天看到你们在这么好的学校求学,条件都不错,我一时也写不出什么来,因为我这人一般都是遇到挑战、困难的时候才写诗的。那就朗诵一首我的老领导、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写的短诗:“火星有人类?月球有人类?地球有人类,地球最可贵!”(笑声)

  使馆被炸赔偿谈判曲折

  问:今年是以北约为首的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发生10周年,十年前您正在中国驻美大使任上,能给我们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吗?

  答:当时我本已订好机票要回国述职,得到这个消息就马上请求留下,两个小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统一认识。于是我就留在华盛顿,不断与美国政府进行交涉。但是交涉了半天,他们还是不肯道歉,后来他们的国务卿认为我太强硬,就建议不跟我谈了,请总统直接与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通电话。他们不知道,我们每件事都是在北京方面指导下做的,所以美国政府不道歉、江泽民总书记就不接电话。后来他们道歉了,江总书记才接这电话。当时电话中有句话我至今难忘,江总书记说:“ 中国有12亿人,但是每条生命都是宝贵的!美国必须为此道歉!”

  然后又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我们要求美国对大使馆被炸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他们是很富的国家,但谈起赔偿是一美元、半美元地往下讲。他们不断说:“太贵了!这么多钱可以建三四个大使馆了!”我们外交部的年轻人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别只看建筑物,我们大使馆里有很多国画、艺术品,都是无价之宝!”

  最自豪:当年“退税事件”

  问:请问您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除了学习,有什么事情对您影响最深?

  答: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国家的严重经济困难,就是吃不饱!每天都担心万一发的那一斤粮票丢了,就得饿肚子。所以后来我到了美国跟他们辩论人权状况的时候,我说:“1960年当我们吃不饱的时候,没听到你们说什么人权不好,更没提供什么帮助;现在中国基本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时候你们又说三道四了,是不是有点奇怪?”我说一句“不太外交”的话,这全是“吃饱了撑的”!

  问:在您的外交生涯中,您自认为处理得最成功的外交事件是什么?

  答:我的外交官生涯起步在非洲,在那里工作过9年。不过刚去的时候只是职员,7年之后才被提拔为最低的外交官叫作“随员”。

  我在肯尼亚工作的时候,主要负责给大使馆的一把手、二把手和厨师当翻译。但很快就忙不过来了,于是我着手教厨师学英语,免得他每次上街买菜都要我跟着。有一次很好玩,厨师要买老母鸡炖鸡汤,可他不会说“母鸡”,我只教他学过“chicken(鸡)”。市场上人家拿给他一只公鸡,他就说 “No,I want madam chicken!(鸡夫人)!”人家还是不懂,他就指着公鸡说:“I want his wife!”

  接下来发生的“退税事件”就更让我自豪了!我在肯尼亚大使馆负责交税这项工作,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细一琢磨,想起在学校里学过,外交场馆属于中国的财产,不需要向当地政府交地产税,可是当地政府已经向大使馆收了好多年的地产税了。于是我试探着跟当地的税务官提出这个问题,结果人家说“我们没说要交啊,你们自己交来就收下了呗!”马上答应不仅从此停交、而且可以退回1971年以前交的税,一下子退了几万美元!  本报特派记者 邓琼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