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游泳已成为暑期青少年的一大“杀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不安全游泳已成为暑期青少年的一大“杀手”
2009年09月24日 11:00 来源:安徽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溺水悲剧敲响“野泳”安全警钟

  由于公共游泳场所的缺乏,加上安全意识不足,野外游泳溺水事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宣城市至少发生24起溺水事故,造成30人死亡,其中游泳溺水的未成年人达15人。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推进公共游泳池馆建设、加强水上安全管理,应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

  “水祸”触目惊心

  “年年有人落水。”每逢夏季,都是溺水事件高发期,宣城市今年也不例外。特别是宣州区八里岗连续发生的溺水事件、宁国市“6·19”和“8·17”勇救落水少年事件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今年7月16日,宣州区16岁少女罗某和同伴赴该区石板桥八里岗水库游泳。罗某因不会游泳还随身携带了救生圈。谁知救生圈突然滑脱,她未能抓住而溺水身亡。仅仅5天后,同样不会游泳的福建籍18岁男青年廖某租用轮胎在八里岗水库岸边戏水,不慎落水溺亡。

  6月19日下午,宁国市甲路镇庄村大桥上方水域,有两名少年落入水中,在营救过程中,村民王志文、邵来莉不幸溺水身亡。 8月17日下午,发生在宁国市东津河朱家坝的一批英雄“接力大营救”中,舍己救人的曹军和卢帅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记者从宣城市公安局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9月15日,该市今年至少发生24起溺水事故,造成30人死亡。在这些溺水身亡者中,以学生、青年人居多,其中游泳溺水的未成年人15人。从发生地域来看,水塘、河流较多。

  “溺水”频发为哪般

  “发生溺水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溺水者本人安全意识薄弱、掉以轻心等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复杂等客观原因。”采访中,宣城市教育、公安和水务等部门的相关人士分析说。

  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结合部,境内河流纵横,水库、塘坝星罗棋布,特别是近年来水利设施逐步改善和河道采砂业的发展,水库、塘坝和河流水坑日益增多,水域安全隐患随之增加。由于该市各地公共游泳场馆建设滞后,这些“免费”区域自然成为一些游泳爱好者的“天堂”。

  “纵观这些溺水事件,大部分都是当事人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所致。 ”宣城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野外游泳场所既没有安全设施保障,又没有安全警示提醒,更无人管理,一些人仗着“艺高人胆大”,往往放松警惕、马失前蹄。还有部分人员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陷入危险,自救能力较差。也有一些缺乏游泳技能的青少年,不知深浅,贸然下水,往往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酿成溺水悲剧。比如今年5月11日凌晨,郎溪县某中学一次就溺亡4名中学生。

  也有一些溺水事件源于当事人不熟悉水情和环境等。据记者了解,在宁国市两起勇救落水青少年事件中,一些溺水者水性和身体素质相当好,但由于客观水域环境复杂,最终导致溺亡悲剧。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向英雄们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倡导科学救人,把牺牲降到最低限度。 ”有关人士说。

  亟待打造“防护网”

  一份权威调查显示,暑假期间,我省青少年发生意外死亡的原因近八成是溺水所致,不安全的游泳行为已成为暑期青少年的“第一杀手”。宣城市今年以来20多起溺亡事故中的30多位当事人,半数以上是未成年人,这也为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游泳满足人们消夏解暑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因噎废食、限制或禁止野外游泳,都是不明智和不现实的做法。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要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水域安全“防护网”,推动公共游泳场所建设,最大限度避免溺亡悲剧。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公共游泳场所的监管力度,精心营造良好、安全的水域环境。针对水域面积广、地理环境复杂等现状,相关人士建议在一些群众游泳较为集中的水库、河流或湖泊设置警示标志,并完善相关设施,在深水区、急流区等危险区域夏泳高峰时段,最好能有专人看管,让广大游泳者游得放心、宽心和舒心。

  另一方面,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近年溺水事故频发现状,宣城市教育、水务和公安等部门作了一些宣传和引导工作,但收效甚微。要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必须利用多种渠道,让安全意识家喻户晓。入夏以来,旌德县围绕水库、塘坝开展隐患排查,对河流采砂点进行机械平整,在可能发生溺水事件的场所竖立警示标牌,并加强重点水域巡逻力度和重点人群宣传力度,没有发生一起溺水事故。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要保持对水的敬畏之情。只有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局限性,不断绷紧“安全弦”,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让水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所害。(张敬波)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