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将开高中选修课 能否“一石二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大将开高中选修课 能否“一石二鸟”?
2009年06月18日 15: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本报记者 梁杰

  访谈嘉宾:

  丘维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全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王禹博: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一学生

  【本期话题】

  北京大学将于7月13日至8月7日开设高中选修课。选修课配合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整合了北大优秀教师资源,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天文学、古生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文学等领域的7门课程,同时北大教务部向20多所中学发出信函,提出课程经学生所在高中认定后可转换为高中选修课学分。北京一零一中学等6所北京示范性中学很快作出响应,承认学分。

  有助于推进高中课改和人才早发现

  记者:大学讲堂面向中学生开放,而且是全国著名学府、著名学者为中学生开课,这次新的尝试对于大学、对于中学生来讲有什么意义?

  丘维声:大学教授为中学生上选修课,可以实现大学与中学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有助于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较早地进入状态。大学教师给中学生上选修课有两个意义,一是从总体上提升中学生的境界,使他们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熏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对那些有才华、有悟性的学生起到早发现、早开发的作用。对于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来讲,也提供了一个发现、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途径。

  陆云泉:我们在听说这件事后第一时间与北大教务部联系,表示承认选修课学分。请学者教授为中学生开课,让学生直接接触学术前沿,和有创见的学者教授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其实这个做法与我们曾经的想法不谋而合。2007年进入高中课改时,我们就感到开设高中选修课仅靠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师为中学生开课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最好能直接到中学来上课,那是最理想的。这样既可以通过名师的教学示范把高校选修课教学经验介绍到中学来,又可以为中学培养选修课师资。

  王禹博:我从网上看到这一消息后,马上与家长商量想去报名,父母非常支持,于是就报了“多彩的信息世界”这门课。我非常喜欢信息技术,将来也想从事这一行业,所以想多了解这方面知识。另外,我的目标也是想考北大,正好可以提前感受一下北大的教学氛围,听一听北大教授是怎么上课的。后来,我又听说我们学校承认学分,真是太好了。

  应鼓励大学教授为高中课改服务

  记者: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课改的最大亮点是高中选修课的开设。这次北京大学暑期课首次面向中学生开设选修课,对当前的高中课改有何指导和帮助?

  丘维声:这次在北大开设的中学生暑期课,我讲的课程是“数学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教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让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和训练。大学教授利用自己专业研究的优势,给中学生开选修课是有必要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能抓住大学教授给中学生开选修课的机会,那么对于他们今后开设选修课是有帮助的。这也为中学教师的进修开创了一个新的途径。

  陆云泉:以目前中学现有教师的状况,即便在一流名校,教师由于知识背景和学术背景的限制,完成选修课教学也是有困难的。教师提高教学修养的任务迫在眉睫,而把成批的教师送往高校进修又不太现实。如果大学名师能到中学来,直接参与到选修课的教学中是最理想的。我们也想和高校合作建设选修课程,这项工作需要志同道合的高校教师参与。这将为中学教师的进修提供新的模式。

  给中学生上课对大学教授具有挑战性

  记者:中学选修课与大学选修课有哪些异同?为中学生开设选修课应注意哪些问题?

  丘维声:中学选修课与大学课程有一种内在联系,这为大学教授的参与提供了某种空间。即便如此,中学选修课也必然有不同于大学课程的新的规律与特点。因此,大学教授上中学选修课,要对所讲的选修专题有高水平的学术造诣,要熟悉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专题用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授,这包括要科学地安排内容体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课。

  陆云泉: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并非一件容易事,不是每位教授都可以进入中学课堂的。中学选修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它不是任何人、不加认真准备、不投入足够精力与时间,就可以草率从事的;其次,参与中学选修课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造诣、处于学术前沿位置,最好还要对中学教育有一定了解,同时又有参与中学教育改革的热情。可见到中学上课对大学教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